1. 发生时机:

第一次志愿:考生在高考成绩公布后,根据自己的分数、兴趣和高校往年的录取情况,首次填写志愿。这包括提前批、本科批次、专科批次等不同阶段。

补报(征集志愿):发生在第一次录取结束后,对于那些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会发布剩余的招生名额,供未被录取的考生再次填报。这通常意味着考生在某一批次未被任何学校录取。

2. 可选范围:

第一次志愿: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该批次内所有符合条件的学校和专业。

补报:选择范围受限,仅限于那些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和专业,选项通常少于初次填报。

3. 录取优先级:

第一次志愿的考生优先被考虑录取,补录是针对第一次录取未满额的补充,意味着补报的考生在录取顺序上处于劣势。

4. 志愿数量和顺序:

第一次志愿通常允许考生填报多个平行志愿,每个志愿同等重要,按顺序检索。

补报时,虽然也是按照志愿顺序,但因为是补录,可能每个批次提供的志愿数量有限。

5. 策略与风险:

第一次志愿要求考生全面评估,谨慎选择,因为一旦被录取,后续志愿自动失效。

补报时,考生可能更注重能否被录取,可能会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同时风险在于可供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可能不理想。

6. 信息获取:

第一次志愿基于个人成绩和对高校的了解。

补报需要关注教育考试院或高校发布的征集志愿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在特定时间公布,且变化快。

高考志愿补报与第一次志愿有何不同

7. 录取条件:

补报时,某些院校可能会调整录取条件,比如分数要求可能会有所降低,但并非所有学校都会这样做。

补报是为未被录取的考生提供第二次机会,但选择范围、优先级和策略都与第一次志愿填报有所不同。考生在补报时应更加注意信息的及时获取和合理利用,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