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7年恢复高考:

废除推荐制,恢复文化考试:结束了以推荐为主的招生方式,重新引入文化考试,强调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应届毕业生直接上大学:允许应届高中毕业生直接报考大学,不再受限于复杂的社会背景审查。

放宽报考条件: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报名,只要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并通过入学考试。

政审标准简化:政治审查重点放在个人表现上,减少对家庭成分的考量,促进了公平性。

2. 后续改革:

1990年代至2000年代:高考逐渐规范化,全国统一命题和考试制度得到加强,同时开始探索加分政策和特殊人才选拔机制。

2014年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上海、浙江率先实施:“3+3”模式,学生在语数外之外可自选3科,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减少加分项目:大幅减少并严格控制考试加分,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

自主招生改革: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后,侧重选拔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录取批次改革:逐步取消高校录取批次,增加学生和高校的选择机会。

高考恢复后招生政策有哪些变化

3. 2024年高考招生政策变化:

“双一流”高校录取要求:部分高校要求高考成绩达到本科批次线,其他高校则为80%。

体育特长生破格录取:对于体育成绩突出的考生,高校可探索文化课成绩破格录取。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考生需通过体育测试,高校根据体育成绩和高考成绩综合录取。

保送生政策调整:保送资格更加明确,保送生专业选择与学生特长相关,特别是外语类保送生专业限制更为具体。

这些变化反映了高考制度从恢复到不断完善的历程,旨在提高教育公平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