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确个人目标:

确定你的考研核心目的,是追求学术研究、提升学历背景还是为了地域发展。

学问型考生应侧重专业能力,考虑目标专业的排名和师资力量。

学历型考生则更注重上岸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对容易考取的学校。

移民型考生需结合职业规划,考虑地区优势和行业发展。

2. 了解高校层次:

将高校分为不同层次,如顶流院校、985/211热门或普通专业、双非院校等。

一般策略是选择高于自己本科学校的层次,但根据个人目标可适当调整。

3. 信息收集:

利用人际关系网,咨询学长学姐、老师,以及通过网络资源(经验贴、专业公众号等)获取信息。

保持礼貌,记得感谢帮助你的人。

4. 制作比较表:

如何进行院校及专业的初步筛选

创建Excel表格,记录各校的报录比、招生人数、推免比例、专业课参考书、真题难度等。

这有助于直观比较,缩小选择范围。

5. 考虑专业与学校权重:

根据个人偏好,决定“专业”、“学校”、“城市”三个因素的优先级。

通常,满足其中两个条件的选项就值得考虑。

6. 专业匹配度:

选择专业课参考书相似或重合的学校,便于复习资料的共享和准备。

7. 行动与决心:

记住,选择之后的行动更为关键。即使选择有变,努力学习是不变的真理。

不要因为选择而焦虑,坚持自己的决定,持续努力。

通过上述步骤,你可以系统地进行院校和专业的初步筛选,确保你的选择既符合个人目标,又具有实际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