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篡改他人志愿信息

1.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未经授权登录他人账号篡改高考或考研志愿信息,干扰正常录取流程,造成严重后果的(如考生无法被录取),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案例:新疆某考生考研志愿被恶意篡改,IP地址追踪显示多地操作,公安机关介入调查。

2. 侵犯通信自由罪

志愿填报属于考生与招生部门之间的电子通信行为,篡改行为可能被认定为侵犯公民通信自由,需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二、以志愿服务名义进行营利活动

1. 行政责任

  • 根据《志愿服务条例》第三十九条,以志愿服务名义开展营利性活动的组织或个人,由民政、工商等部门依法查处,可能面临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或罚款。
  • 典型案例:某高校学生通过贩卖志愿服务时长非法牟利,被学校给予留校察看或记过处分,涉事学生被撤销评优资格。
  • 2. 民事责任

    受害者可依据《民法典》要求侵权方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若涉及个人信息泄露,还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追究责任。

    三、违规操作志愿调剂系统

    1. 虚假宣传与诈骗

    机构承诺“保录调剂”并收取高额费用,但实际未履行承诺的,涉嫌违反《广告法》和《刑法》中的诈骗罪。例如,某考研机构以“内部关系”骗取考生数万元,最终未兑现承诺。

    2. 行政处罚

    教育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可对违规机构责令整改、吊销执照,并公开通报。

    四、不履行志愿服务管理职责

    1. 行政处分

    民政部门或其他监管机构未履行监督职责(如未处理投诉、强行指派志愿者等),根据《志愿服务条例》第四十条,直接责任人可能被上级机关或监察机关处分。

    ⚠️违反志愿调剂原则的法律责任认定标准

    2. 组织内部追责

    志愿服务组织未依法记录信息或泄露志愿者隐私的,民政部门可责令整改、暂停活动或吊销登记证书。

    五、考生自身违规行为

    1. 违反调剂规则

  • 考生在高考或考研中不服从调剂导致退档,属于自主选择风险,不涉及法律责任,但可能失去录取机会。
  • 若通过伪造材料或虚假信息参与调剂,将取消录取资格并记入诚信档案。
  • 违反志愿调剂原则的法律责任认定需结合具体行为性质:

  • 刑事责任:针对恶意篡改、诈骗等严重违法行为。
  • 行政责任:民政、教育部门的行政处罚为主。
  • 民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诉讼要求赔偿。
  • 建议:考生应通过正规渠道参与调剂,避免轻信“保录”承诺;志愿服务组织需严格遵守《志愿服务条例》,确保活动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