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抬升效应是高考地理降水类试题的核心考点之一,常结合区域气候差异、降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等题型进行考查。以下是其常见考查形式及答题要点分析,结合高考真题和模板进行
一、考查形式与典型案例
1. 区域降水差异的成因分析
① 大气环流:指出盛行风方向(如东南季风、西南季风);
② 地形抬升:迎风坡气流被迫抬升,水汽凝结形成地形雨;
③ 雨影效应: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稀少。
2. 地形对局部气候特征的塑造
① 地形封闭性:河谷地势低,热量不易扩散;
② 焚风效应:气流翻越山脉后下沉增温,抑制降水;
③ 垂直地带性:高海拔阻挡水汽,导致河谷干旱。
3. 地形雨与降水类型的判断
① 水汽来源:海洋湿润气流(如印度洋暖湿气流);
② 抬升机制:地形迫使气流抬升,降温凝结;
③ 降水强度:迎风坡降水集中且量大。
4. 地形对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
① 屏障作用:高原阻挡印度洋水汽,导致西北干旱;
② 季风增强:高原热力作用强化东亚季风,增加东部降水;
③ 垂直差异:高原内部形成高寒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
二、高频设问方向与答题模板
1. 设问形式:
2. 通用答题模板:
明确区域地形类型(山脉、高原、盆地等)及盛行风向(如夏季风、西风带)。
湿润气流遇地形阻挡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降水集中于迎风坡。
结合洋流(暖流增湿)、海拔(高海拔地区降水先增后减)、人类活动(如植被破坏影响降水)等补充说明。
三、典型图表与情境
1. 等降水量线图:
2. 气候资料对比图:
3. 区域地形剖面图:
四、易错点与突破策略
1. 混淆地形类型的影响:
2. 忽视垂直地带性:
3. 忽略地形与洋流的叠加:
五、真题演练(简答示例)
题目:分析纳木错东侧10-11月降水较多的原因。
答案:
① 西风增强:10-11月西风带南移,东侧为西风迎风坡;
② 湖泊水汽补充:纳木错湖面蒸发提供水汽,增强湿润气流;
③ 地形抬升:气流遇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
总结:地形抬升效应在高考中常以“降水差异成因”“气候特征分析”等形式考查,需结合大气环流、地形特征、水汽来源等要素构建逻辑链,并熟练运用“迎风坡-背风坡”“雨影效应”等核心概念。
推荐文章
如何选择合适的建筑学专业
2024-12-14高三阶段如何构建高效的组织架构与学习小组
2025-03-21高考作文的主题选择有哪些建议
2024-12-02高中会考成绩与高考的相对比
2025-03-03高考志愿与专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024-12-21如何根据分数线评估高中教育质量
2024-12-01如何处理平行志愿中的专业选择冲突
2025-02-24填报志愿时如何处理个人兴趣与就业的关系
2024-11-27高考分数线与就业前景有关系吗
2025-01-09低分考生如何通过职业规划实现逆袭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