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抬升效应是高考地理降水类试题的核心考点之一,常结合区域气候差异、降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等题型进行考查。以下是其常见考查形式及答题要点分析,结合高考真题和模板进行

一、考查形式与典型案例

1. 区域降水差异的成因分析

  • 示例:比较同一山脉迎风坡与背风坡的降水差异(如贵州兴义与毕节的降水差异)。
  • 答题要点
  • 大气环流:指出盛行风方向(如东南季风、西南季风);

    地形抬升:迎风坡气流被迫抬升,水汽凝结形成地形雨;

    雨影效应: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稀少。

  • 真题参考:贵州毕节因位于东南季风背风坡,降水少于迎风坡的兴义。
  • 2. 地形对局部气候特征的塑造

  • 示例:云南宾川河谷干热气候的成因。
  • 答题要点
  • 地形封闭性:河谷地势低,热量不易扩散;

    焚风效应:气流翻越山脉后下沉增温,抑制降水;

    垂直地带性:高海拔阻挡水汽,导致河谷干旱。

  • 真题参考:云南宾川因山高谷深,下沉气流增温,形成干热气候。
  • 3. 地形雨与降水类型的判断

  • 示例:分析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多雨中心(如喜马拉雅山南坡)。
  • 答题要点
  • 水汽来源:海洋湿润气流(如印度洋暖湿气流);

    抬升机制:地形迫使气流抬升,降温凝结;

    降水强度:迎风坡降水集中且量大。

  • 真题参考:喜马拉雅山南坡因地形抬升形成世界雨极之一。
  • 4. 地形对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

  • 示例: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降水格局的影响。
  • 答题要点
  • 屏障作用:高原阻挡印度洋水汽,导致西北干旱;

    季风增强:高原热力作用强化东亚季风,增加东部降水;

    垂直差异:高原内部形成高寒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

  • 真题参考:青藏高原通过地形效应改变季风路径,形成区域降水差异。
  • 二、高频设问方向与答题模板

    1. 设问形式

  • “分析A地降水多于B地的原因”;
  • “说明某山脉东西两侧气候差异的成因”;
  • “描述地形对某区域降水特征的影响”。
  • 2. 通用答题模板

  • 第一步:定位地形与风向关系
  • 明确区域地形类型(山脉、高原、盆地等)及盛行风向(如夏季风、西风带)。

  • 第二步:分析地形抬升机制
  • 湿润气流遇地形阻挡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降水集中于迎风坡。

  • 第三步:综合其他因素
  • 结合洋流(暖流增湿)、海拔(高海拔地区降水先增后减)、人类活动(如植被破坏影响降水)等补充说明。

    三、典型图表与情境

    1. 等降水量线图

  • 若等值线与山脉走向一致,且迎风坡数值高,需强调地形抬升的主导作用(如台湾山脉东侧多雨)。
  • 2. 气候资料对比图

  • 比较两地降水季节分配差异时,需结合地形对季风或西风的影响(如地中海气候区山地迎风坡冬季多雨)。
  • 3. 区域地形剖面图

  • 通过地形剖面分析气流运动路径,解释降水空间分布(如安第斯山脉西侧沙漠与东侧雨林的形成)。
  • 四、易错点与突破策略

    1. 混淆地形类型的影响

  • 纠正:山脉对降水的分界作用显著(如秦岭南北降水差异),而高原可能通过热力效应改变环流(如青藏高原加强季风)。
  • 2. 忽视垂直地带性

  • 提醒:高海拔地区降水随高度先增后减,需明确最大降水高度(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最大降水高度约2000米)。
  • 3. 忽略地形与洋流的叠加

  • 案例:马达加斯加岛东侧降水多,需同时分析地形抬升(东南信风迎风坡)与暖流增湿作用。
  • 五、真题演练(简答示例)

    题目:分析纳木错东侧10-11月降水较多的原因。

    答案

    地形抬升效应在高考降水类试题中的考查形式

    西风增强:10-11月西风带南移,东侧为西风迎风坡;

    湖泊水汽补充:纳木错湖面蒸发提供水汽,增强湿润气流;

    地形抬升:气流遇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

    总结:地形抬升效应在高考中常以“降水差异成因”“气候特征分析”等形式考查,需结合大气环流、地形特征、水汽来源等要素构建逻辑链,并熟练运用“迎风坡-背风坡”“雨影效应”等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