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划分主要基于其研究生阶段(专业代码085400,原电子与通信工程)的培养方向,并结合学科团队设置进行细分。以下是该专业研究方向的详细划分及培养特色:

一、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12个方向)

根据电子信息(原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研究方向具体划分为以下12个方向:

1. 宽带通信网技术

主要研究高速通信网络架构、协议优化及接入技术,覆盖光纤与无线通信结合的前沿领域。

2. 光通信及相关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上海大学的研究方向如何划分

聚焦光纤通信器件、光传感网络及新型光传输系统设计,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资源。

3. 数字通信与移动通信技术

研究5G/6G移动通信、信号处理算法及无线网络优化,注重实际通信系统开发。

4. 电路设计与测试技术

涉及嵌入式系统、SOC芯片设计及电子设备测试技术,强调硬件开发与实践能力。

5. 微波及毫米波技术

研究高频电路设计、微波输能及天线技术,应用于雷达、卫星通信等领域。

6. 现代天线技术

结合微带天线、智能天线设计,服务于物联网和移动通信设备。

7.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

开发计算机视觉算法、图像增强技术,应用于安防、医疗影像等领域。

8. 视频处理、编码与传输技术

专注于视频压缩、流媒体传输及实时处理技术,对接影视与多媒体产业需求。

9. 语音信号处理技术

研究语音识别、降噪及合成技术,应用于智能交互与通信系统。

10. 物联网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

开发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服务于智慧城市与工业物联网。

11. 高端民机设计

联合中国商飞培养航空电子系统设计人才,聚焦机载通信与导航技术(“大飞机班”特色方向)。

12. 影视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

依托上海电影学院,研究影视特效、数字内容生成与传输技术,跨学科融合艺术与工程。

二、学科团队与科研平台

电子信息工程系下设多个学科团队,进一步支撑研究方向的实践与创新:

  • 智能视觉信息处理团队:聚焦图像/视频处理、模式识别,与网页1中的方向7、8直接相关。
  • 网络空间安全团队:研究通信安全、数据加密技术,补充网络安全方向。
  • 智能信息处理团队:覆盖语音信号处理、物联网数据分析,对应方向9、10。
  • 跨系所团队
  • 智能物联团队:整合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强化方向10的应用开发。
  • 光电信息处理团队:与光通信方向(方向2)协同,研究光纤器件与光传输系统。
  • 三、培养特色与资源支撑

    1. 校企合作与实习基地

    与中兴通讯、中国电信等企业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提供企业课程、项目设计与顶岗实习机会。

    2. 卓越工程师计划

    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知识+工程实践+创新”三维培养模式,强化硬件开发与系统集成能力。

    3. 国际化培养

    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等海外高校合作“3+1+1”联合培养项目,拓展国际视野。

    四、本科阶段基础方向

    本科阶段虽未明确划分研究方向,但通过课程与实践模块为研究生方向奠定基础:

  • 核心课程:涵盖电路、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机器学习等,支撑通信、硬件与智能信息处理领域。
  • 实践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综合工程设计(20学分)及企业联合培养(70学分),提前接触实际工程项目。
  • 上海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划分兼顾学术前沿与产业需求,研究生阶段的12个方向覆盖从传统通信技术到新兴交叉领域(如影视信息处理),学科团队与校企资源则为各方向提供技术落地支持。本科阶段通过宽基础的课程体系和实践项目,为后续研究方向选择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