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高考冲刺阶段关于成本核算方法与案例分析的必备知识点总结,结合常见考点和实务案例整理,帮生快速掌握核心内容:

一、成本核算核心方法及适用场景

1. 移动加权平均法

  • 方法:每次进货后重新计算平均单价,发出存货按最新单价计价。
  • 公式
  • (

    ext{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 frac{

    ext{本次收入前结存金额} +

    ext{本次收入金额}}{

    ext{本次收入前结存数量} +

    ext{本次收入数量}} )

  • 案例:某企业进货两次,首次发出400件,单价84元,成本33,600元;第二次发出200件,单价78.5元,成本15,700元。
  • 适用:存货单价波动大的商品流通企业。
  • 2. 全月平均法(加权平均法)

  • 方法:以月为周期计算平均单价,统一计价发出存货。
  • 公式
  • (

    ext{加权单价} = frac{

    ext{月初结存成本} +

    ext{本月购入成本}}{

    ext{月初数量} +

    ext{本月购入数量}} )

  • 案例:若月初材料5元/个,购入6元/个,加权单价5.45元/个。
  • 适用:生产企业的产成品、半成品核算。
  • 3. 先进先出法(FIFO)

  • 方法:假设先入库的存货先发出,期末存货接近市价。
  • 案例:库存为零时,购入100个单价2元,再购入50个单价3元,发出50个按2元计算,成本100元。
  • 适用:物价上涨时减少利润虚增,但计算繁琐。
  • 4. 分步法

  • 方法:按生产步骤归集成本,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
  • 案例:纺织企业分纺纱、织布、染色步骤核算,最终汇总产成品成本。
  • 适用:多步骤生产企业(如冶金、化工)。
  • 5. 作业成本法

  • 方法:按作业活动分配间接费用,提升成本精准度。
  • 案例:某企业将设备维护费用按作业量(维修次数)分摊至产品。
  • 适用:间接费用占比高的科技或服务企业。
  • 二、典型成本核算案例分析

    案例1:制造业材料成本核算(ERP系统)

  • 背景:A、B产品生产,材料领用需计算加权平均单价。
  • 数据
  • SZA2019001材料期初100个单价2元,本月购入150个单价2.5元,领用100个。
  • 加权单价:( frac{100×2 + 150×2.5}{100+150} = 2.3元/个 )。
  • 分录
  • ```

    借:生产成本—A产品 230元

    贷:原材料—SZA2019001 230元

    ```

    案例2:人工费用分摊

  • 背景:某车间直接人工100,000元,间接人工按工时分摊(甲产线8,000小时,乙产线2,000小时)。
  • 计算
  • 甲产线分摊:( frac{8,000}{10,000} × 100,000 = 80,000元 )
  • 乙产线分摊:20,000元。
  • 案例3: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

  • 目标:分析材料成本上升原因。
  • 数据
  • 上月:产量160件,单耗20kg,单价10元 → 总成本32,000元。
  • 本月:产量150件,单耗18kg,单价12元 → 总成本32,400元。
  • 分析
  • 1. 产量减少导致成本下降2,000元(150×20×10 vs 160×20×10)。

    2. 单耗下降节省3,000元(150×18×10 vs 150×20×10)。

    3. 单价上涨增加5,400元(150×18×12 vs 150×18×10) → 总成本增加400元。

    三、高考冲刺应试技巧

    1. 公式记忆:熟记加权平均、分步法结转等核心公式,注意区分移动加权与全月平均法差异。

    2. 案例逻辑:掌握“归集→分配→结转”流程,如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的分录链条。

    高考冲刺必备-成本核算方法与案例分析

    3. 常见考点

  • 先进先出法在物价波动下的利润影响。
  • 分步法中逐步结转与平行结转的区别。
  •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方法的对比。
  • 四、参考资料推荐

    1. 《制造业成本会计宝典》:涵盖126个成本核算场景及分析模板。

    2. ERP系统案例解析:通过BOM表、工时统计等实战数据提升核算能力。

    3. 成本差异分析模板:用于因素分析法快速定位成本变动原因。

    通过以上方法与案例的整合复习,考生可系统掌握成本核算的核心逻辑,提升应试效率。建议结合真题演练,强化计算题和应用题的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