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的“形散神聚”是其核心特征,也是阅读题中高频考查的要点。在答题时,需从“形”与“神”的关系入手,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选材、结构、线索等如何服务于主题的统一。以下是该特征在阅读题中的具体体现及答题方法:

高考散文形散神聚特征在阅读题中如何体现

一、“形散”的体现及答题角度

形散指散文选材广泛、表达灵活、结构自由。在阅读题中常通过以下方面考查:

1. 选材的多样性

  • 时空跨度大:如秦牧《土地》从现实回溯历史,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跨越台北、大陆、美国的空间转换。
  • 事件与意象丰富:如《井冈翠竹》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竹子用途串联事件,展现“神聚”主题。
  • 日常小事与哲理结合:如《建水记》以饮食描写折射城市品格,体现以小见大的特点。
  • 2. 表达方式的灵活

  •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如《白杨礼赞》开篇写景,后转入象征性议论,多角度深化主题。
  • 语言风格的多元性: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既有细腻的景物描写,又有含蓄的情感抒发。
  • 3. 结构的自由性

  • 线索的多样设计:如《建水记》以“空间转换”为明线,“时间延续”为暗线,体现古城生命力。
  • 跳跃性叙述:如《雾》以情感变化(不喜欢→欣赏→理性思考→陶醉)为脉络,打破时间顺序。
  • 二、“神聚”的体现及答题角度

    神聚指散文主题集中、情感统一、线索贯穿。阅读题常从以下角度切入:

    1. 主题的聚焦性

  • 所有材料服务于中心:如《城子的生命力》通过历史、现实、文化等素材,最终指向“生命力”主题。
  • 情感主线的贯穿:如《荷塘月色》中“淡淡的哀愁与喜悦”统摄全篇,赋予景物主观色彩。
  • 2. 线索的清晰性

  • 物象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贯穿全文。
  • 情感线索:如《雾》中作者对雾的情感变化推动行文,形成逻辑闭环。
  • 3. 结构的严谨性

  • 总分总模式:如《故都的秋》开头总写“清、静、悲凉”,中间分述秋景,结尾深化主题。
  • 首尾呼应:如《泡茶馆》以“茶馆对联大学生的影响”开篇,结尾点明主题。
  • 三、高考常见题型及答题策略

    1. 行文思路分析题

  • 答题模板
  • “文章以……为线索,先写……,再写……,最后写……,结构严谨,主题集中。”

  • 示例
  • 《建水记》以空间线索(临安车站→城门→街道→家庭院落)串联饮食描写,体现烟火气息与历史传承。

    2. 构思特点分析题

  • 答题要点
  • 选材特点:丰富性、典型性、现实与回忆交织。
  • 结构特点:总分式、对比式、虚实结合。
  • 手法运用:象征、以小见大、蒙太奇式组材。
  • 3. 线索作用题

  • 答题方向
  • 结构作用:贯穿全文,使材料有序。
  • 内容作用:象征主题,深化情感。
  • 4. 主题与材料关系题

  • 答题思路
  • 材料如何体现主题(如《麦收》通过劳动场景表达对乡土生活的怀念)。
  • 次要材料对主要意象的衬托作用(如《天坛十三记》以梵高画作类比古柏的精神)。
  • 四、高频误区与突破建议

    1. 误区

  • 空洞套用术语,未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 混淆“形散”与“结构混乱”,忽略“神聚”对材料的统摄作用。
  • 2. 建议

  • 整体意识:先梳理全文脉络,再分析局部细节。
  • 关键词法:抓住标题、反复出现的意象、抒情议论句,快速定位主题。
  • 分点作答:区分“形散”与“神聚”的不同表现,分别对应题干要求。
  • 通过以上分析,考生需在阅读时紧扣“形散神聚”的双向特征,从选材、结构、手法、主题等维度综合答题,既能体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又能展现逻辑清晰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