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原理

根据公式 ρ = m/V,需先测量固体质量(m)和体积(V),再计算密度。质量用天平测量,体积通过量筒“排水法”间接测得。

二、实验器材

  • 天平(需配套砝码、镊子);
  • 量筒(根据固体体积选择合适量程);
  • 细线(用于悬挂不规则固体);
  • 烧杯、水(用于排水法测体积)。
  • 三、实验步骤与操作要点

    1. 天平的规范使用

  • 调节平衡
  • 将天平置于水平台面,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
  • 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 测量质量
  • 左盘放待测固体,右盘用镊子按“先大后小”顺序添加砝码,最后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
  • 读数:质量 = 砝码总质量 + 游码示值(注意最小分度值)。
  • 注意事项
  • 砝码生锈或磨损会导致质量测量误差(生锈时实际质量偏大,测量值偏小)。
  • 若物体与砝码位置颠倒(左砝码右物体),需用砝码总质量减去游码示值。
  • 2. 量筒的规范使用

  • 选择量筒:根据固体体积预估,选择量程合适且分度值较小的量筒。
  • 排水法测体积
  • 向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记录初始体积 V₁(以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顶部为准)。
  • 用细线系住固体,缓慢浸没于水中,记录总体积 V₂
  • 体积计算:V = V₂
  • V₁。
  • 注意事项
  • 固体需完全浸没且不吸水,否则需用“针压法”或“助沉法”。
  • 若固体表面附着气泡,需轻摇量筒排除,否则体积测量偏大,密度偏小。
  • 四、误差分析与优化方法

    1. 质量误差

  • 砝码问题:砝码缺损或生锈时,需修正质量值。
  • 操作失误:如未调节天平零点,需重新校准。
  • 2. 体积误差

  • 残留水滴:若取出固体时带出水,导致 V₁ 偏小,V 偏大,密度偏小。
  • 读数误差:视线未与液面齐平(仰视导致 V 偏小,俯视导致 V 偏大)。
  • 3. 优化方案

  • 使用“两次烧杯法”减少残留液体误差(如测盐水密度时先测总质量,再倒出部分液体测剩余质量)。
  • 对于吸水性固体,可用“埋沙法”或涂蜡处理后再测体积。
  • 五、高考高频考点与答题技巧

    1. 实验步骤排序

  • 常规步骤:测质量 → 测体积 → 计算密度。
  • 若题目中缺失量筒,可用等效替代法(如利用烧杯和水标记体积)。
  • 2. 特殊情境处理

  • 漂浮固体:需用细针压入水中或绑重物助沉。
  • 微小固体:累积法测多个相同物体总质量与总体积。
  • 3. 数据记录与计算

  • 单位统一(如质量用克,体积用立方厘米,密度单位 g/cm³)。
  • 结果保留与题目要求一致的有效数字。
  • 六、真题示例与解析

    例题(改编自网页2):

    用天平测得石块质量 m = 32g,量筒中水的体积 V₁ = 40mL,放入石块后总体积 V₂ = 52mL,则石块密度为多少?

    解答

    体积 V = 52mL

  • 40mL = 12mL = 12cm³,密度 ρ = 32g / 12cm³ ≈ 2.67g/cm³。
  • 总结

    高考物理实验题中如何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密度

    掌握天平和量筒的规范操作、误差分析及特殊情境处理是高考实验题的得分关键。实验设计需严格遵循步骤,注意细节以减少系统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