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考点与常见修辞手法

根据《考试大纲》,高考语文重点考查九大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近年新增对反复、设问、反问的考查,需特别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其效果。

二、高频修辞手法解析

1. 比喻

  • 定义: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物喻另一物,分为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借喻(直接出现喻体)和博喻(多角度连用比喻)。
  •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增强形象性与感染力。
  • 答题模板
  • “运用比喻,将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特征),表达了……(情感/主题)。”

    :“层层的叶子如舞女的裙”突出荷叶的轻盈与动态美。

    2. 比拟

  • 类型:拟人(物人格化)、拟物(人/物拟作他物)。
  • 作用:赋予事物情感,增强画面感与趣味性。
  • 答题关键
  • “通过拟人/拟物,使对象具有……(动作/情态),生动表现……(特点/情感)。”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以拟人展现自然生机。

    3. 借代

  • 核心:用相关事物代替本体,强调特征或关联性(如“烽烟”代战争,“青铜”代镜子)。
  • 作用:以简代繁,突出典型特征,增强语言张力。
  • 区分借喻与借代:借喻需本体与喻体有相似性,借代强调相关性。
  • 4. 排比

  • 结构:三个及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 作用:增强语势,强化情感,层次分明。
  • 答题模板
  • “运用排比,从……角度铺陈,突出……(内容/情感),增强节奏感与感染力。”

    :“他们的品质是纯洁的,意志是坚韧的……”强化人物群像的崇高。

    5. 反复

  • 类型:连续反复(重复无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插入其他内容)。
  • 作用:强调情感,营造节奏,深化主题。
  • :“盼望着,盼望着”强化对春天的渴望。
  • 三、易混淆修辞辨析

    1. 比喻 vs. 比拟

  • 比喻强调“相似性”,本体与喻体本质不同;比拟侧重“交融性”,直接赋予事物人/物的特征。
  • 2. 借喻 vs. 借代

  • 借喻可转换为明喻(如“毒蛇猛兽”喻敌人),借代不可(如“红领巾”代少先队员)。
  • 3. 设问 vs. 反问

  • 设问是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反问是问而不答,加强语气(如“难道这不是真理吗?”)。
  • 四、答题策略与技巧

    1. 审题与判断

  • 明确题目要求是“判断修辞”还是“分析效果”。
  • 注意隐性修辞(如通感、互文等超纲手法需结合语境推测)。
  • 2. 分析步骤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考点解析与答题策略

  • 步骤一:指出修辞手法(需准确命名)。
  • 步骤二:结合文本分析构成(如比喻的本体、喻体;排比的句式结构)。
  • 步骤三:说明表达效果(参考模板,紧扣主题、情感、语言风格)。
  • “独有英雄驱虎豹”(借喻):以“虎豹”喻敌人,突出英雄的英勇无畏。

    3. 高频题型应对

  • 仿写题:需与原句修辞、结构、情感一致。
  • 鉴赏题:从“形式+内容+情感”三维度展开,如“排比增强气势,突出人物精神”。
  • 选择题:排除法优先,关注修辞本质特征(如比喻必须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
  • 五、真题示例与误区提醒

    1. 真题示例

  • 题目(2023年模考):“荷叶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分析修辞效果。
  • 答案:运用明喻,将荷叶比作舞裙,生动表现荷叶的舒展与动态美,表达对自然之美的喜爱。
  • 2. 常见误区

  • 混淆比喻与比较(如“他像父亲”是类比,非比喻)。
  • 忽视语境,机械套用模板(需结合具体情感分析)。
  • 六、备考建议

    1. 积累典型例句,分类整理九大修辞的经典案例。

    2. 强化对比练习,重点区分易混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

    3. 结合写作训练,灵活运用修辞提升文采(如议论文中用排比增强说服力)。

    通过系统掌握修辞手法的核心考点与答题策略,考生可在高考中精准识别、深入分析,全面提升语言鉴赏与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