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语文中,区分记叙文与说明文的表达方式需从文体特点、写作目的、语言风格及具体手法等角度综合分析。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核心表达方式的差异

高考语文考点解析:如何区分记叙文与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1. 记叙文

  • 主导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通过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脉络展现人物经历、情节变化或场景状态。
  • 叙述: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如《巡道工的故事》中对人物经历的描写)。
  • 描写: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环境或心理(如“汗水像小溪流淌”“紫铜铸成的上身”等比喻)。
  • 辅助方式:兼用抒情议论,表达作者情感或观点(如《端居》中寓情于景的悲愁情感)。
  • 2. 说明文

  • 主导方式:以说明为核心,客观解释事物的性质、结构、功能或事理逻辑。
  • 常用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等(如说明“沙尘暴成因”时列举数据和案例)。
  • 辅助方式:可能辅以叙述或描写,但仅服务于说明目的(如《缩微图书》中对比古代“策”与现代技术的差异)。
  • 二、写作目的与语言风格对比

    | 维度 | 记叙文 | 说明文 |

    ||--|--|

    | 写作目的 | 以情感人,展现生活场景或人物形象 | 以知授人,传递科学知识或客观信息 |

    | 语言特点 | 生动形象,多用修辞(比喻、拟人等) | 准确简洁,强调逻辑性(如“一般”“据统计”等限定词) |

    | 结构安排 | 灵活(顺叙、倒叙、插叙) | 严谨(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

    三、实例辨析方法

    1. 从内容判断

  • 记叙文:围绕具体事件或人物展开,包含情感表达(如《暮春浐水送别》通过意象营造感伤氛围)。
  • 说明文:聚焦事物特征或事理分析(如《沙尘暴》说明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 2. 从手法识别

  • 记叙文中的“描写”旨在增强画面感,如“青苔与红树在雨中寥落”渲染冷寂氛围。
  • 说明文中的“列数字”强化科学性,如“缩微胶片重量仅15公斤”突出技术优势。
  • 3. 从关键词捕捉

  • 记叙文常见动词、形容词(如“奔跑”“微笑”“愁绪”)。
  • 说明文多用专业术语或数据(如“成因”“比例”“流程”)。
  • 四、高考真题强化方向

    1. 题型示例

  • 记叙文考点:分析人物描写手法、情感表达方式(如《白梅》中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 说明文考点:识别说明方法及作用(如“作比较”突出事物差异)。
  • 2. 答题技巧

  • 记叙文需结合“形象性”与“典型性”,如分析环境描写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 说明文需紧扣“准确性”与“逻辑性”,如解释“一般”一词的严谨性。
  • 区分两类文体的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主次写作意图的差异。记叙文通过叙述与描写传递情感,说明文通过说明与数据传递知识。备考时需结合真题训练,强化对语言风格、结构特征及典型手法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