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表达题对语用学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语境适应能力、语言形式选择、信息传递效率及交际功能实现等方面,具体通过以下题型和维度展开:

一、语境与语体适应

1. 情境化语用分析

题目常设置真实情境(如访谈、新闻、日常对话),要求考生根据具体场合、对象和目的调整语言表达。例如:

  • 访谈补写: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受访者身份,补全提问或回答,确保逻辑连贯。
  • 得体性修改:如将口语词“堵住”改为书面语“堵塞”,体现语体差异。
  • 2. 语体转换

    考查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如要求将散句改为整句,增强节奏感,或根据文体特点选择修辞手法(如解说词需兼具说明性与文艺性)。

    二、语言形式与表达效果

    1. 句式变换

    通过比较原句与改句的差异,分析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例如:

  • 短句与长句:短句突出画面感(如“有的黄,有的灰”渲染色彩流动),长句强调逻辑严密性。
  • 倒装句与常式句:如“多美呀,春天!”通过语序调整强化情感。
  • 2. 修辞与语用功能

    考查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在语境中的作用。例如:

  • 比喻句需分析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及对语境的强化作用(如“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突出险峻)。
  • 排比句增强语势,常用于演讲稿或抒情文本。
  • 3. 信息组织与焦点强调

    通过语序调整或成分前置突出关键信息。例如:

  • 强调对象时,将宾语前置(如“这广布于民间最本真也最质朴的鱼鳞瓦,我们不会遗忘”)。
  • 新闻压缩题需提取核心要素(人物、事件、结果),体现信息筛选与概括能力。
  • 三、语篇连贯与逻辑

    1. 句子衔接与排序

    要求根据逻辑关系(因果、转折、并列)调整语序,或通过代词、关联词确保上下文连贯。例如:

  • 排序题需关注时间、空间或事理顺序。
  • 衔接题需识别关键词重复或逻辑连接词(如“因此”“然而”)。
  • 2. 语篇结构分析

    考查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如总分、对比),或文本整体的谋篇布局(如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呼应)。

    四、语义与语用规范

    1. 病句与歧义消除

    涉及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义重复等问题。例如:

  • “开展变革进程”搭配不当,需改为“开启变革进程”。
  • 歧义句修改需通过调整语序或添加限定词明确语义。
  • 2. 词语选择与语义精准

    考查近义词辨析(如“难以言状”与“难以言表”)、成语适用对象(如“豆蔻年华”仅指少女)。

    五、综合应用与创新题型

    1. 跨文体融合

    如将文学文本与实用文本结合(如金克木《国文教员》后附文体评析),考查多元语境的综合解读。

    2. 新题型应对

    如“图文转换+情境描写”需结合图片要素(如阅兵仪式)和背景信息(如国庆主题),兼顾准确性与感染力。

    备考策略建议

    1. 夯实基础知识:系统梳理病句类型、标点规则、修辞手法等。

    2. 强化情境训练:通过模拟真实交际场景(如访谈、新闻评论)提升语用敏感度。

    3. 分析真题规律:关注近年题型变化(如山东卷的比喻分析、新闻压缩),总结高频考点。

    4. 整合教材资源:结合课本中的经典案例(如《聊斋志异》对写作的影响)迁移应用。

    通过以上多维度的考查,高考语言表达题不仅检验学生对语言规则的掌握,更强调其在真实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语用学“语言为交际服务”的核心思想。

    高考语言表达题如何考查语用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