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是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构建“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机制,并通过多维度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措施推动教学质量的动态提升。以下是专业认证体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具体路径:

一、以“产出导向”为核心的持续改进机制

1. “主线-底线”双循环驱动

专业认证要求高校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产出主线,并通过定期评价培养目标合理性、毕业要求达成度及课程目标达成度,形成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改进循环(网页1)。例如,培养目标的修订需利益相关方参与,毕业要求达成度驱动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目标评价则直接改进教学方法(网页32)。

2. 数据驱动的质量评价体系

认证强调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如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毕业生跟踪反馈等。通过收集学生学习成效、就业质量等数据,构建学生能力“画像”,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网页40)。

二、制度化的改进流程与责任分工

1. 分层落实的改进任务

认证要求高校建立从校级领导小组到专业建设单位的分工体系。例如,教务处负责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完善评价机制,专业教师具体实施课程体系调整(网页1)。

2. 动态化的制度修订

高校需根据认证标准定期修订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评价制度等文件,并提交年度报备材料(如修订说明、评价报告)以证明改进实效(网页11[网页23)。

三、多维度的质量保障与监督

1. 内外协同的评价机制

认证推动高校整合内部评价(如课程质量监控、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与外部反馈(如毕业生跟踪、用人单位评价),形成“校-政-企”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网页40)。例如,认证中期审核需提交第三方专家评审意见及社会评价证据(网页23)。

2. 认证后的持续监控

通过年度报备、中期审核等环节,确保认证专业在有效期内持续改进。例如,2022年通过认证的专业需提交近三年课程评价原始材料及整改证据清单,教育部将审核是否达到“中止认证”标准(网页11[网页23)。

四、文化层面的质量意识提升

1. OBE理念的深度渗透

认证推动高校从“学科思维”向“能力范式”转变,要求教师围绕学生学习成效设计教学,并通过案例教学、PBL等创新方法提升课堂效果(网页50[网页32)。

2. 质量文化的长效建设

专业认证如何体现高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认证促进高校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例如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实践研修机制,以及“双导师”协同育人模式,强化师资队伍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网页1[网页40)。

五、典型案例与实践启示

  • 重庆三峡学院:通过“三全育人”体系和“三二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覆盖,课堂教学发生深层次变革(网页50)。
  • 工程教育认证:引入战略分析、精益工具等质量管理方法,结合数字化转型趋势优化评价工具,推动质量保障体系智能化升级(网页59)。
  • 专业认证通过制度化的改进流程、数据驱动的评价机制、内外协同的监督体系,以及质量文化的深度渗透,系统性推动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其核心在于将“持续改进”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验证的实践行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螺旋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