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守护人文温度的核心在于平衡技术创新与人的核心价值,通过教育、规范、社会责任的协同推进,构建技术与人文共生的生态。以下是具体路径与实践方向:

一、教育革新:从知识传递到实践创造

1. 强化实践与体验的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通过物理实验强调,AI无法替代“指尖触碰真实的震颤”。教育需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如科学实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试错中激发创造力。澳门培正中学将AI与物联网结合社区项目开发,证明技术只有扎根生活才能激发创新。

2. 重构能力评估体系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双轨并行”理念:70%闭卷考核基础知识,30%开卷评估AI协同能力。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则强调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的核心逻辑是应对AI时代的立身之本,呼应了“中学人工智能奥林匹克竞赛”对深度思考能力的引导。

二、技术:以“科技向善”为准则

1. 明确技术边界与责任

生成式AI的“双刃剑”效应要求建立监管制度,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AI生成内容的标识准则。需警惕算法偏见、隐私泄露等风险,通过“以技治技”手段(如反AI换脸技术)保障安全。

2. 人文社科与AI的融合研究

清华大学苏竣等学者倡导通过社会实验研究AI的社会影响,例如在医疗、教育领域探索“人机协同”模式。这种研究不仅规避技术失控风险,还能推动框架的完善,如“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原则。

三、社会责任:弥合鸿沟,普惠发展

1. 技术普惠与公平性

AI可通过数字化平台打破教育资源壁垒,让偏远地区学生接触前沿知识。顾乡团队开发的低算力医疗诊断模型和教育机器人,正是技术普惠的典型案例。

2. 守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智能仿生手、盲文翻译机等无障碍技术应用,彰显科技服务社会的温度。此类创新需以“公益为先”,确保技术成果惠及所有人。

四、文化传承:科技赋能人文创新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守护人文温度

1. 数字化保护与创新表达

通过AI修复文物、虚拟数字人讲解传统文化,如“与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全息互动,既保留文化遗产,又赋予其现代表现形式。

2. 警惕“人文空心化”

文学领域需应对AI创作对叙事的挑战,如“隐含作者”是否仍为人类的问题。施一公等学者呼吁在技术应用中保持文化真实性,避免算法重构历史。

五、人的主体性:情感与创造力的不可替代

1. 教师的角色转型

AI助手可提升教学效率,但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心灵”。倪闽景强调教师需从“知识权威”转为“分享快乐与痛苦的人生导师”,体现人文关怀的不可替代性。

2. 创新与情感的温度

刘庆峰引用爱因斯坦名言,指出教育本质是“忘掉知识后剩下的同理心与创造力”。AI生成文本虽高效,但人类需在“精致的平庸”中挖掘更深层的创新,如艺术创作中AI激发灵感而非替代。

科技为桥,人文为基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温度,既需技术作为消除资源鸿沟的工具,也需警惕算法割裂认知。唯有坚持“科技向善”的导向,将人的情感、道德与创造力置于核心,才能培育“既仰望数字星空,又扎根人文厚土”的完整人格。正如高锦辉所言:“技术的温度,在于让每个普通人触摸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