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保护手机号、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至关重要。以下是结合隐私防护技巧和志愿填报场景总结的防泄露指南:

一、使用官方渠道,规避风险

1. 认准官方平台

所有志愿填报操作应通过教育考试院官网、官方APP或学校指定系统完成,避免使用非官方链接或第三方工具。部分诈骗网站会伪装成教育平台,需仔细核对网址和标识。

2. 警惕“免费智能填报APP”

免费工具可能存在数据窃取风险,建议选择收费且有资质的正规服务。使用前需查看隐私协议,确认其数据使用范围。

二、强化账号与设备安全

1. 密码管理

  • 设置高强度密码(混合大小写字母、数字及符号),避免使用生日、身份证号等易破解信息。
  • 定期更换密码,尤其填报完成后立即修改。
  • 切勿将账号密码告知他人,包括同学、老师或所谓“志愿规划师”。
  • 2. 设备防护

  • 使用个人专属设备填报,避免在公共电脑或他人手机上操作。
  • 关闭手机的麦克风、定位等非必要权限,防止后台窃取信息。
  • 三、防范网络诈骗与信息窃取

    1. 识别钓鱼行为

  • 警惕以“内部名额”“保录取”为噱头的电话、短信或社交平台私信,此类信息常附带恶意链接。
  • 收到“志愿修改通知”等异常提示时,直接联系教育考试院核实。
  • 2. 公共WiFi风险

    避免在咖啡厅、商场等公共场所使用未加密WiFi填报志愿。如需使用,开启VPN加密流量。

    四、谨慎处理个人信息

    1. 减少信息暴露

  • 填报时仅填写必填项,避免在社交媒体分享准考证、成绩单、录取通知书等含敏感信息的文件。
  • 快递单、纸质志愿表等需销毁后再丢弃,或用碎纸机处理。
  • 2. 隔离高风险场景

  • 准备专用手机号用于志愿填报,与日常社交、购物账号分离。
  • 关闭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附近的人”“手机号搜索”功能,防止陌生人获取关联信息。
  • 五、填报后的防护措施

    1. 及时清理痕迹

    志愿填报期间手机号、身份证号防泄露技巧

    退出系统后清除浏览器缓存,使用隐私模式(如无痕浏览)操作。

    2. 监控异常活动

    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发现冒名贷款等异常及时报警。

    总结:志愿填报期间的信息泄露风险多源于“轻信”和“疏忽”。通过官方渠道操作、强化密码管理、隔离敏感信息,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若已发生泄露,立即冻结相关账户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