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劳动价值论

  • 商品二因素
  •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满足需求的自然属性)和价值(凝结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两者对立统一,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 劳动二重性
  •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价值量决定
  •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原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点归纳

    2. 剩余价值理论

  • 剩余价值生产
  • 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劳动时间)和相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超额剩余价值是技术创新的短期表现。

  • 资本分类
  • 不变资本(生产资料)不增殖,可变资本(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 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
  • 剩余价值资本化推动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

    3. 资本流通与再生产

  • 资本循环
  • 产业资本依次经历购买、生产、销售阶段,需保持空间并存和时间继起。

  • 社会资本再生产
  • 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求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保持比例平衡。

    4. 经济危机理论

  • 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周期性危机。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考点归纳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制度基础
  •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

  • 目标导向
  •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通过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

  • 与市场关系
  •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科学调控。

    2. 市场体系与资源配置

  • 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 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反垄断监管。

  • 价格机制
  • 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仅对公共品和自然垄断领域进行必要干预。

    3. 宏观调控与经济政策

  • 主要目标
  •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 政策工具
  • 财政政策:税收、财政支出调节总需求;
  • 货币政策:利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货币供应。
  • 4. 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

  • 创新驱动
  •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协调发展
  • 解决区域、城乡、行业间不平衡问题,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高频考点与答题技巧

    1. 理论联系实际

  • 分析“双碳目标”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绿色发展理念;
  • 结合共同富裕政策,论述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 2. 对比类题目

  • 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差异;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所有制、分配制度、目标导向)。
  • 3. 材料分析题

  • 从“有效市场+有为”角度解读当前经济政策(如减税降费、反垄断);
  • 用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平台经济中的劳动关系问题。
  • 四、参考资料与备考建议

    1. 教材与大纲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重点章节:商品、资本、剩余价值、再生产);
  • 考研大纲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全球化”等模块。
  • 2. 真题训练

  • 高频题型:简答(价值规律作用)、论述(宏观调控手段)、案例分析(资本积累的社会影响)。
  • 3. 记忆口诀

  • “商品二重劳动分,剩余价值资本源;市场决定补,共同富裕是根本”。
  • 通过系统梳理核心理论框架与政策实践,结合真题演练,可显著提升应试能力。建议重点关注近年新增考点如“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