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考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需兼顾“守正”与“创新”,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和审美素养,又要适应新高考对思维能力和情境化考查的要求。以下结合近年高考命题趋势及教学实践,总结具体提升路径:

一、夯实基础:立足“守正”,强化文本细读与知识储备

1. 积累诗歌背景与文化常识

  •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创作背景及时代特征(如叶梦得《雨后为山亭独卧》的南宋抗金背景)。
  • 掌握常见意象与典故:如“柳”表离别、“请缨”喻报国壮志,通过教材篇目(如《琵琶行》《示儿》)建立意象库。
  • 梳理诗歌题材与流派:如边塞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等,归纳不同题材的情感基调与表现手法。
  • 2. 深化文本细读能力

  • 抓诗眼、析语言:关注动词、形容词等炼字技巧(如“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字体现诗人情感波动)。
  • 分析艺术手法: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手法需结合具体诗句解读(如《宿千岁庵听泉》的对比手法突出泉声)。
  • 二、深化策略:关注“创新”,培养思维与情境化答题能力

    1. 强化审题与答题规范

  • 审题三步骤:抓题干关键词(如“如何表现”“印证观点”)、联系注释与诗论(如王国维“以我观物”与诗歌情感的结合)、明确答题方向。
  • 答题模板化训练
  • 情感类:情感类型(如忧国、思乡)+诗句依据+手法分析。
  • 手法类:手法名称+诗句例证+效果分析(如“动静结合营造静谧氛围”)。
  • 2. 情境化与跨文本关联

  • 教考衔接:以教材名篇(如杜甫《登高》)为原型,迁移分析新题(如陆游《示儿子》的家国情怀)。
  • 比较阅读与多元解读:对比同主题诗歌(如不同诗人笔下的“离愁”),培养辩证思维。
  • 三、提升思维:突破表层理解,培养高阶鉴赏能力

    1. 逻辑思维训练

  • 因果推理:从意象、手法推导情感(如“白头心事”关联抗金壮志与年华老去的矛盾)。
  • 批判性思维:质疑传统解读,提出个性化观点(如对“委婉劝告”的深层分析)。
  • 2. 审美与创新思维

  • 意境还原:通过想象还原诗歌画面(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月夜思亲场景)。
  • 文化传承视角:挖掘诗歌中的民族精神与道德智慧(如《答友人论学》的治学态度)。
  • 四、实战演练:针对性训练与反思

    1. 精选真题与模拟题:聚焦近年高考题(如2024年新课标卷)分析命题特点,强化高频考点(如对比手法、情感矛盾)。

    2. 错题归因与总结:针对易错点(如混淆“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建立错题本并标注思维盲区。

    3. 限时训练与规范表达:模拟考场情境,训练答案的条理性与术语准确性。

    五、资源整合:教材与拓展结合

    新课标背景下高考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路径

    1. 教材深度利用:梳理必修与选修教材中的诗词篇目,提炼鉴赏方法(如《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解读)。

    2. 拓展阅读与工具书:推荐《唐诗鉴赏辞典》《高考古诗词鉴赏30讲》等,积累名家解析思路。

    新课标背景下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需以“守正”为基础,以“创新”为导向,通过系统化知识积累、思维训练和实战演练,实现从“读懂”到“读透”的跨越。教师应注重情境化教学,引导学生将教材与高考真题关联,形成“积累—分析—迁移”的完整学习链,最终在高考中精准把握命题意图,高效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