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的传播功能在高考作文命题中既是核心命题方向,也是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其体现与运用可结合近年高考真题及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高考作文命题中语言文字传播功能的体现

1. 文化传播与民族认同

近年命题常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强调通过文化符号(如博物馆热、书法摹本)传递民族精神内核。例如2024届作文题中“博物馆热”被解读为“文化寻根”,要求考生思考如何通过历史遗存激活文化基因,实现古今对话。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将文化符号转化为语言叙事的能力,体现传播的“编码-解码”过程。

2. 故事叙事的力量

新课标I卷“故事的力量”要求考生分析故事如何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观传递影响个体与社会。传播学视角下,故事作为信息载体,需具备框架结构(如起承转合)和情感逻辑(如“触动心灵”),以增强说服力。例如《愚公移山》的叙事结构可论证“坚持”的普世价值,体现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语言文字传播功能在高考作文命题中的体现与运用

3. 国际视野与跨文化对话

命题常通过“驻华外交官感悟中国”等情境,要求学生以“文化桥梁”身份传递中国形象。例如2024届作文要求考生结合某省文旅资源写信,需运用具象化语言(如“潇湘故土,屈原精神”)实现文化符号的跨语境转化,避免抽象概念堆砌。

4. 技术与人性的辩证关系

全国甲卷“人·技术·时间”探讨技术对信息传播效率的影响,暗含传播异化问题。例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案例可论证技术如何重构时间感知,需结合传播学中的“信息超载”理论反思技术。

二、语言文字传播功能在写作中的运用策略

1. 修辞与意象的符号化表达

  • 比喻与拟人:如将“文明互鉴”比作“百花齐放”,通过具象符号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门槛。
  • 排比与对仗:如“苏武牧羊吞毡饮雪,诸葛亮临危受命”的整句结构,增强语言节奏感,符合传播的“重复强化”原则。
  • 2. 叙事结构的传播逻辑

  • 从个体到群体:以个人故事切入(如“驻村扶贫干部的经历”),再升华为集体精神,符合“微观-宏观”传播框架。
  • 时空对比:如“敦煌壁画千年不语,故宫文创焕发新生”,通过时空张力凸显文化传承的动态性。
  • 3. 语言风格的多维适配

  • 学术性与通俗性融合:引用典籍(如《兰亭集序》摹本现象)时需阐释其现代意义,避免晦涩。
  • 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辨结合:如分析“青少年的独处需求”时,既需感性描写(“沉淀中的自我对话”),亦需理性论证(“信息过载下的认知重构”)。
  • 4. 传播效果的强化路径

  • 金句提炼:如“吹灭别人的灯,不会让自己更光明”化用习语,符合传播的记忆点原则。
  • 案例矩阵:列举“高铁出海、北斗组网、大熊猫外交”等案例,形成“中国故事”的立体传播。
  • 三、教学启示与备考建议

    1. 强化传播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传播者-受众-媒介-效果”四要素分析作文题,如“如何向外交官传递文化”需考虑受众认知差异。

    2. 跨学科知识整合:结合社会学(如“群体认同”)、心理学(如“叙事疗愈”)理论,提升论证深度。

    3. 语言表达情境化:通过模拟“演讲稿”“书信”等文体,训练学生根据传播目的调整语言风格。

    高考作文命题对语言文字传播功能的考查,已从单一的语言技巧转向多维的传播素养。学生需在掌握修辞、结构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跨文化意识与技术观,将传播学思维内化为写作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