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的传播功能在高考作文命题中既是核心命题方向,也是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其体现与运用可结合近年高考真题及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高考作文命题中语言文字传播功能的体现
1. 文化传播与民族认同
近年命题常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强调通过文化符号(如博物馆热、书法摹本)传递民族精神内核。例如2024届作文题中“博物馆热”被解读为“文化寻根”,要求考生思考如何通过历史遗存激活文化基因,实现古今对话。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将文化符号转化为语言叙事的能力,体现传播的“编码-解码”过程。
2. 故事叙事的力量
新课标I卷“故事的力量”要求考生分析故事如何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观传递影响个体与社会。传播学视角下,故事作为信息载体,需具备框架结构(如起承转合)和情感逻辑(如“触动心灵”),以增强说服力。例如《愚公移山》的叙事结构可论证“坚持”的普世价值,体现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3. 国际视野与跨文化对话
命题常通过“驻华外交官感悟中国”等情境,要求学生以“文化桥梁”身份传递中国形象。例如2024届作文要求考生结合某省文旅资源写信,需运用具象化语言(如“潇湘故土,屈原精神”)实现文化符号的跨语境转化,避免抽象概念堆砌。
4. 技术与人性的辩证关系
全国甲卷“人·技术·时间”探讨技术对信息传播效率的影响,暗含传播异化问题。例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案例可论证技术如何重构时间感知,需结合传播学中的“信息超载”理论反思技术。
二、语言文字传播功能在写作中的运用策略
1. 修辞与意象的符号化表达
2. 叙事结构的传播逻辑
3. 语言风格的多维适配
4. 传播效果的强化路径
三、教学启示与备考建议
1. 强化传播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传播者-受众-媒介-效果”四要素分析作文题,如“如何向外交官传递文化”需考虑受众认知差异。
2. 跨学科知识整合:结合社会学(如“群体认同”)、心理学(如“叙事疗愈”)理论,提升论证深度。
3. 语言表达情境化:通过模拟“演讲稿”“书信”等文体,训练学生根据传播目的调整语言风格。
高考作文命题对语言文字传播功能的考查,已从单一的语言技巧转向多维的传播素养。学生需在掌握修辞、结构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跨文化意识与技术观,将传播学思维内化为写作的核心竞争力。
推荐文章
法学专业的必备能力是什么
2024-12-01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怎样的
2024-10-28高考志愿填报与学费的关系
2024-11-07高考分数线与大学排名的关系如何
2025-01-15音乐表演专业的主要技能要求是什么
2024-12-17高考成绩发布后该做什么
2024-11-09新高考各省退档比例设置差异对比分析
2025-04-07投档线如何影响院校招生的公平性
2025-02-20影视制作专业的实战经验如何
2024-11-27音乐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
202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