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生化必有一挂”是医学圈内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反映了医学生对《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的敬畏。结合多所高校的师生观点及学科特点,以下是对这一说法的解析与学习难度的揭秘:

一、“生理生化必有一挂”的由来

这一说法源于医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高难度、高挂科率的总结,具体原因包括:

1. 知识体系复杂

  • 生理学: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涉及神经、循环、呼吸等多个系统的动态平衡,逻辑性强,需理解离子通道、激素调节等抽象机制。
  • 生物化学:涵盖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功能、代谢途径(糖、脂、蛋白质代谢)及遗传信息传递,化学反应式和代谢网络错综复杂,记忆量极大。
  • 2. 考试范围广

    两门课程教材厚、知识点密集,考试时“整本书都是重点”,如生理学的“心脏电生理”和生化的“三羧酸循环”常成为难点。

    3. 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

    生理学是后续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基础;生化则是理解疾病分子机制和临床检验的核心,学不好直接影响后续课程。

    二、学习难点解析

    1. 生理学的“拦路虎”

  • 抽象机制难理解:如神经传导、肾小球滤过等需结合动态模型理解,仅靠死记硬背易混淆。
  • 实验与理论的结合:生理实验需观察动物反应并与理论对应,若缺乏实践操作,难以建立直观认知。
  • 2. 生化的“记忆迷宫”

  • 代谢网络庞杂:糖酵解、氧化磷酸化等代谢路径需串联记忆,易混淆中间产物和酶的名称。
  • 分子机制抽象:如DNA复制、RNA转录的分子过程需三维空间想象力,对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尤为挑战。
  • 三、“必有一挂”是否真实?

    1. 挂科率确实较高,但并非绝对

  • 部分高校统计显示,生理和生化的挂科率常居医学专业前五,但通过系统学习和合理复习仍可避免挂科。
  • 教师观点:生理和生化的挂科率相对稳定,但考题设计时会审核难度,避免偏题怪题,重点考察核心逻辑而非细节。
  • 2. “九死一生”的夸大性

    顺口溜更多是学生面对压力的自嘲,实际考试通过率仍较高。例如,有学生通过刷题、总结思维导图等方法,最终成绩可达70分以上。

    四、应对策略与学习建议

    1. 构建知识框架

  • 生理学:以“系统”为单位(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梳理机制,结合实验现象理解原理。
  • 生化:绘制代谢路径图,标注关键酶和能量变化,利用表格对比不同代谢的异同。
  • 2. 善用资源

  • 网课辅助:推荐刘忠宝(生理)、贺银成(生化)等老师的课程,帮助突破抽象难点。
  • 题库训练:精做《生理学习题集》《生物化学精讲精练》,熟悉高频考点。
  • 3. 临床联系法

    将知识点与疾病关联,如用“糖代谢异常”理解糖尿病机制,增强记忆深度。

    五、总结

    “生理生化必有一挂”更多是医学生对课程难度的调侃,而非必然结果。两门课程虽挑战性高,但通过科学方法(如框架学习、临床联系)和持续努力,完全可以攻克。医学生的核心能力正是在这种高压学习中锤炼而成,正如一位老师所言:“生理生化虐我千百遍,我待它们如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