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是高考地理的热点内容,其技术体系涵盖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大核心技术,具体应用场景如下:

一、遥感(RS)技术:灾害动态监测与快速响应

1. 灾害范围识别与动态监测

遥感通过卫星或无人机获取地表影像,利用地物电磁波特性差异识别灾害范围。例如:

  • 泥石流/滑坡监测:通过对比灾前灾后的遥感影像,分析色彩和形状变化(如植被破坏、河道变形),划定灾害影响区域。
  • 台风路径预测:实时追踪台风云系变化,结合红外与可见光影像预测移动路径和强度。
  • 干旱评估:通过植被指数(NDVI)分析植被覆盖变化,评估干旱程度。
  • 2. 灾后快速评估

    遥感影像可快速生成受灾区域的高精度地图,辅助救援物资调度。例如,2023年甘肃舟曲泥石流后,通过遥感划定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的受灾范围。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精准定位与实时预警

    1. 地质灾害实时监测

    在滑坡体或建筑物上布设GNSS监测桩,实时采集位移数据。例如,卫星定位位移检测系统可通过变形量阈值触发预警,为滑坡险情处置提供技术保障。

    2. 救援导航与应急通讯

    GNSS为救援人员提供精确定位,结合GIS路径规划避开危险区域。北斗系统在灾害中还可实现短报文通信,保障灾区通讯。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1. 灾害风险模拟与预测

  • 空间叠加分析:将地形、地质、气象数据叠加,识别高风险区域。例如,结合降雨数据和坡度图预测山洪暴发可能性。
  • 缓冲区分析:评估灾害对居民区、交通线的影响范围,如地震后划定余震危险区。
  • 2. 灾损评估与应急规划

  • 住宅损毁统计:通过GIS空间查询与叠加分析,估算泥石流冲毁的住宅数量,需调用“空间分析”功能。
  • 救援资源优化:利用网络分析功能规划最短救援路径,提升应急效率。
  • 3.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

    基于WebGIS平台构建三维实时监测系统(如丹江口水库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整合传感器数据、气象数据,实现灾害动态可视化。

    四、综合应用案例与高考热点方向

    1. 高考典型题型

  • 影像对比分析:如要求对比舟曲泥石流前后的遥感影像,说明灾害范围判读方法。
  • 技术功能匹配:如“估算受灾住宅数量需用GIS的哪种功能”答案为“空间分析功能”。
  • 技术组合应用:如滑坡监测中需同时使用GNSS(数据采集)和GIS(数据分析)。
  • 2. 热点自然灾害类型

  • 台风:遥感监测路径,GIS模拟风暴潮淹没范围。
  • 地震:GNSS监测地壳形变,GIS评估次生灾害(如堰塞湖)风险。
  • 干旱与洪涝:遥感监测地表湿度,GIS分析历史降水数据预测趋势。
  • 五、备考建议

    1. 掌握核心概念:区分RS(数据获取)、GIS(分析决策)、GNSS(定位导航)的功能差异。

    2. 联系实际案例:关注近年灾害事件(如2024年梅大高速塌方、洞庭湖洪水),分析技术应用逻辑。

    3. 强化空间思维:熟悉GIS分析工具(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在灾害场景中的具体作用。

    通过以上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科学不仅提升了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还为高考提供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考点,需重点结合案例分析掌握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