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积极心理学应对高考备考中的社会内卷现象,需从认知调整、动机重塑、行为策略及社会支持等多维度入手,构建以自我成长为核心的内驱力。以下为具体策略及实践方法:

一、认知重构:以成长型思维替代内卷焦虑

1. 重新定义“竞争”与“努力”

  • 内卷的本质是过度竞争导致的无效努力,而积极心理学倡导将竞争转化为“自我超越”的机会。通过成长型思维(认为能力可通过努力提升)看待备考,将关注点从“与他人比较”转向“自身进步”。例如,记录每日学习收获而非排名变化,强化自我效能感。
  • 接纳适度的焦虑:心理学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中等焦虑水平有助于最佳发挥。通过正念练习(如深呼吸、冥想)接纳焦虑,而非对抗。
  • 2. 破除“唯分数论”的认知陷阱

  • 内卷常源于对标准化评价的过度依赖。积极心理学强调多元价值认同,例如通过阅读“无用之书”培养兴趣,或参与公益活动拓展视野,建立“分数外”的自我认同。
  • 二、动机重塑:激活内部驱动力

    1.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 张昕提出,内部动机是应对内卷的关键。考生可通过设定个性化目标(如攻克薄弱学科、探索学科兴趣点)替代被动跟风刷题,将学习与个人成长绑定。
  • 自我决定理论应用:赋予学习自主权(如选择复习顺序)、提升能力感(通过小目标达成)、增强归属感(组建学习小组互助)。
  • 2. 构建“意义感”对抗内耗

  • 将高考视为人生阶段而非终点,通过思考“知识如何服务于未来理想”赋予备考意义。例如,将数学解题与逻辑思维训练关联,语文写作与自我表达结合。
  • 三、行为策略:科学规划与心理韧性培养

    1. 制定灵活高效的学习计划

  • 采用“时间块管理法”,结合学科特点分配精力(如早晨记忆类、下午逻辑类),避免疲劳战。引入“试错成本”概念,允许短期调整计划。
  • 错题复盘与优势强化:优先复习错题集和优势学科,通过“正向反馈循环”增强信心。
  • 2. 心理韧性训练

  • 具身认知法:通过运动(如跑步、打球)释放压力,同时开阔思维。研究显示,每日30分钟运动可提升大脑供氧量和情绪稳定性。
  • 情绪急救本:记录备考中的积极瞬间(如解出难题、同学鼓励),在焦虑时回看,强化积极情绪锚点。
  • 四、社会支持:营造积极的备考生态系统

    1. 家庭与学校的角色

  • 家长需避免传递教育焦虑,转而提供“无条件积极接纳”。例如,通过家庭会议讨论非功利性目标(如健康作息、亲子共读),减少“内卷代际传递”。
  • 学校可设计积极团体活动(如“激情接力跑”“互助学习圈”),通过集体呐喊、教师参与传递支持能量。
  • 2. 同辈互助的正向引导

  • 组建学习小组时,强调“合作共赢”而非竞争,通过分享解题思路、情绪支持缓解孤立感。
  • 五、长期视角:超越高考的自我发展

    1. 培养“终身学习者”心态

  • 高考仅是人生节点,积极心理学倡导持续成长。考生可通过探索大学专业课程、参与社会实践,提前规划“后高考”阶段的兴趣发展。
  • 自我接纳与弹性目标:无论考试结果如何,认可努力的价值,并制定动态调整的人生规划。
  • 应对内卷的核心在于将“被动内耗”转化为“主动成长”。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调整、动机激活及行为实践,考生不仅能高效备考,更能培养抗压能力、自我认同与终身学习力,最终实现“破卷而出”的可持续发展。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言:“真正的幸福源于对自身优势的发挥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