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环境描写作用题,需结合环境类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本内容,从多个角度系统分析。以下是具体方法及答题模板:

一、解题思路与步骤

1. 判断环境类型

  • 自然环境:季节、天气、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描写。
  • 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社会关系、民俗文化、建筑陈设等。
  • 示例:若文中描写“寒风刺骨”“枯叶纷飞”,则属于自然环境;若提到“战乱时期”“胡同里的吆喝声”,则为社会环境。

    参考

    2. 分析环境描写的内容

  • 概括环境特点(如“阴冷压抑”“宁静祥和”),关注描写对象(如“冷色调景物”“破旧土屋”)及手法(如白描、动静结合)。
  • 注意关键词:如“寒风”“夕阳”暗示凄凉,“阳光明媚”暗示轻松。
  • 参考

    3. 结合文本位置与结构

  •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氛围,奠定基调,设置悬念。
  • 中间: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心理变化,为下文铺垫。
  • 结尾:呼应前文,深化主题,营造余韵。
  • 示例:小说开头描写“阴冷的街道”,暗示压抑的社会背景,为人物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参考

    4. 分维度分析作用

  • 自然环境作用
  •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地点/季节,渲染气氛(如“凄冷”)。
  • 人物:烘托心情(如“喜悦”或“孤独”),暗示命运。
  • 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如“暴雨”引发事件转折)。
  • 主题:象征或深化主题(如“荒原”象征精神困境)。
  • 社会环境作用
  • 揭示时代特征(如“封建礼教”),暗示人物身份/地位,反映社会矛盾,推动情节(如“战乱”促使人物逃亡)。
  • 参考

    二、答题模板

    问题:文中某处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模板

    1. 环境层面

  •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______(时间/地点/背景),渲染了______的氛围,奠定了______的感情基调。
  • 2. 人物层面

  • 烘托/反衬人物______的心理(如“孤独”“绝望”),暗示其______的命运/性格特点。
  • 3. 情节层面

  • 为后文______情节作铺垫,推动故事发展(如“暴雨”引发山体滑坡)。
  • 4. 主题层面

  • 通过描写______(具体环境),象征/揭示______的社会现实,深化了______的主题。
  • 示例

    《祝福》结尾的“爆竹声”描写:

    ①渲染了鲁镇“热闹”的节日氛围,与祥林嫂的悲剧形成对比;②暗示封建礼教对底层人民的压迫,深化了批判主题。

    参考

    三、注意事项

    1. 审题区分“作用”与“手法”

  • 若题目问“环境描写的作用”,需从功能角度分析;若问“描写手法”,需答比喻、拟人等技巧。
  • 示例:“白描手法突出景物萧条”是手法分析,而“萧条环境暗示人物命运”是作用分析。

    参考

    2. 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 避免套用术语,需联系文本细节。如“寒风”在开头可能渲染压抑,在结尾可能暗示人物死亡。
  • 3. 关注高频考点

  • 自然环境常考“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社会环境常考“揭示社会本质”“影响人物命运”。
  • 参考

    四、真题演练

    例题(2021年高考题):

    原文:“夜空中飘着细雪,街道空无一人,只有远处的路灯在风雪中摇曳。”

    问题:分析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

    ①环境层面:交代了寒冷的冬夜和空寂的街道,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氛围;

    ②人物层面:烘托主人公内心的迷茫与无助;

    ③情节层面:为后文主人公遇到转折事件(如偶遇他人)作铺垫;

    ④主题层面:通过风雪夜的描写,暗示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深化对现代城市冷漠的批判。

    参考

    通过以上方法,可系统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建议结合真题练习,强化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