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数学中,导数与函数模型的经济应用题常涉及利润最大化、边际分析、需求弹性等核心概念。以下结合典型例题进行解析,并总结解题思路与技巧。

一、利润最大化问题

例题1(来源:)

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60,000元,变动成本为每件20元,价格函数为 ( p = 60

  • frac{x}{1000} )(( x ) 为销售量)。求:
  • (1) 生产500件时的边际收益;

    (2) 产量为多少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解析

    1. 建立函数模型

  • 成本函数:( C(x) = 60000 + 20x )。
  • 收益函数:( R(x) = p cdot x = 60x
  • frac{x^2}{1000} )。
  • 利润函数:( L(x) = R(x)
  • C(x) = 40x - frac{x^2}{1000} - 60000 )。
  • 2. 求导分析

  • 边际收益(收益的一阶导数):( R'(x) = 60
  • frac{2x}{1000} )。当 ( x=500 ) 时,( R'(500) = 60 - 1 = 59 ) 元/件。
  • 利润最大化条件:令 ( L'(x) = 40
  • frac{2x}{1000} = 0 ),解得 ( x = 20000 )。代入利润函数,得最大利润 ( L(20000) = 340000 ) 元。
  • 关键点

  • 利润最大化问题需通过求导找到极值点,并验证二阶导数为负(确保极大值)。
  • 二、边际成本与弹性分析

    例题2(来源:)

    某商品需求函数为 ( Q = 100

  • 2P ),求:
  • (1) 当 ( P=6 ) 时,价格上升1%对总收益的影响;

    (2) 总收益最大时的价格及最大收益。

    解析

    1. 需求弹性计算

  • 需求价格弹性公式:( E_d = frac{dQ}{dP} cdot frac{P}{Q} = (-2) cdot frac{P}{100-2P} )。
  • 当 ( P=6 ) 时,( E_d = -2 cdot frac{6}{88} approx -0.136 )。
  • 弹性绝对值小于1,说明价格上升1%时,总收益增加约0.136%。
  • 2. 总收益最大化

  • 总收益 ( R = P cdot Q = 100P
  • 2P^2 )。
  • 求导 ( R'(P) = 100
  • 4P ),令其为零,得 ( P=25 ),最大收益 ( R=1250 )。
  • 关键点

  • 弹性分析需结合需求函数与收益函数,注意弹性的绝对值对收益变化方向的影响。
  • 三、税收与边际利润

    例题3(来源:)

    某商品的成本函数为 ( C(x) = 50 + 2x ),需求函数为 ( Q = 10

  • 0.5P )。若征收单位产品税 ( t ),求 ( x=5 ) 时的边际利润及其经济意义。
  • 解析

    1. 含税模型

  • 税后成本函数:( C(x) = 50 + (2 + t)x )。
  • 收益函数:( R(x) = P cdot x = (20
  • 2x)x )。
  • 利润函数:( L(x) = R(x)
  • C(x) = -2x^2 + (18 - t)x - 50 )。
  • 2. 边际利润分析

  • 边际利润 ( L'(x) = -4x + (18
  • t) )。当 ( x=5 ) 时,( L'(5) = -20 + 18 - t = -2 - t )。
  • 经济意义:每多生产1单位产品,利润减少 ( 2 + t ) 元,说明税收会降低边际利润。
  • 关键点

  • 税收通过增加成本影响边际利润,需在模型中明确税收变量的作用。
  • 四、函数模型综合应用

    例题4(来源:)

    某家庭第一季度用水量与支付费用如下表:

    | 月份 | 用水量(m³) | 水费(元) |

    ||-||

    | 1 | 9 | 9 |

    | 2 | 15 | 19 |

    | 3 | 22 | 33 |

    已知水费=基本费+超额费+损耗费。若用水量≤最低限量,仅付基本费8元和损耗费( c )元;若超过,则超额部分每立方米付( b )元。求参数( a )、( b )、( c )。

    解析

    1. 建立分段函数

  • 若 ( x leq a ),水费 ( y = 8 + c );
  • 若 ( x > a ),水费 ( y = 8 + c + b(x
  • a) )。
  • 2. 代入数据求解

  • 一月份:( 9 leq a ),得 ( 8 + c = 9 ),故 ( c = 1 )。
  • 二、三月份:( 15 > a )、( 22 > a ),联立方程解得 ( a=10 )、( b=2 )。
  • 关键点

  • 分段函数需结合实际场景建立,通过代入数据解方程组。
  • 总结与解题技巧

    1. 模型构建:明确变量关系,建立成本、收益、利润等分段或连续函数(参考)。

    2. 导数应用:通过求导找极值点(极大值或极小值),验证二阶导数符号(参考)。

    3. 经济意义解释:如边际成本表示“每多生产1单位产品的成本变化”,弹性分析反映价格敏感度(参考)。

    4. 分类讨论:涉及分段函数时,需分区间讨论参数范围(参考)。

    通过以上例题分析,考生需掌握导数工具在优化问题中的核心作用,并熟练结合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更多高考真题及变式训练可参考中的专项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