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应对智慧旅游发展趋势的策略需结合行业需求与教育创新,以下从专业调整、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职业前景等方面进行阐述,帮助高考生全面了解该专业如何与智慧旅游融合发展:

一、紧跟政策导向,明确智慧旅游核心地位

1. 政策驱动发展

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智慧旅游创新,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旅游管理专业需将智慧旅游纳入核心培养方向,围绕政策要求设计课程与实践体系。

2. 行业需求激增

2023年中国智慧旅游经济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景区5G覆盖率近90%,急需既懂旅游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专业需加强智慧景区运营、大数据分析等方向的教学。

二、重构课程体系,强化技术应用能力

1. 技术融合课程

新增智慧旅游技术概论、旅游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与旅游应用等课程,覆盖物联网、云计算、AI大模型等技术场景。例如,部分院校已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景区设计与运维”等课程。

2. 实践导向教学

引入虚拟仿真技术(VR/AR)、数字孪生等工具,模拟智慧景区管理、游客流量监测等场景,提升学生实操能力。例如,通过3D仿真模拟实训室实现景区AI全景互动。

3. 跨学科整合

结合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学科,开设“旅游新媒体运营”“智慧旅游产品策划”等交叉课程,培养技术驱动的文旅创新思维。

三、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

1. 校企协同育人

与携程、美团、阿里巴巴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例如,杭州某高校与麦扑文化合作成立智慧旅游产业学院,学生可参与智慧导览系统开发等项目。

2. 双师型师资队伍

聘请企业导师与行业专家授课,例如引入智慧旅游平台开发工程师、旅游数据分析师等,增强教学与行业需求的衔接。

3. 项目化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智慧旅游解决方案设计,如景区大数据平台搭建、沉浸式体验空间策划等,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突出职业前景,回应考生关注

1. 新兴岗位需求

智慧旅游催生旅游大数据分析师、智慧产品设计师、全媒体运营师、定制旅行管家等新兴职业,薪资待遇高于传统岗位。例如,携程2023年推出的“AI旅行助手”岗位,需兼具旅游服务与AI技术能力。

2. 行业增长潜力

预计到2025年,国内旅游市场将达百亿人次规模,智慧旅游消费占比持续提升。毕业生可进入文旅科技企业、智慧景区、在线旅游平台等领域。

3. 政策扶持优势

文旅部推动“5G+智慧旅游”试点项目,如故宫智慧导览、白洋淀景区监测等,相关岗位需求旺盛,职业发展空间广阔。

五、强化宣传与招生策略

1. 展示技术设施

通过宣传校内智慧旅游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硬件资源,吸引技术兴趣浓厚的考生。

2. 案例成果转化

突出学生参与的智慧旅游项目案例,如景区数字化改造、旅游电商平台运营等成果,增强专业吸引力。

3. 职业规划引导

开设讲座与体验课,介绍智慧旅游行业趋势及职业路径,帮生建立清晰的学业与职业衔接认知。

总结

旅游管理专业需以智慧旅游为核心,通过课程重构、校企合作、技术赋能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回应行业数字化升级需求。对高考生而言,选择该专业不仅能掌握传统旅游管理知识,还可获得前沿技术能力,适应未来文旅产业的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