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系统组成核心要点

1. 基本组成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构成。

  • 生产者: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 消费者:异养生物(如动物、寄生生物),分为初级、次级、三级消费者等,加速物质循环并帮助传粉或种子传播。
  • 分解者:腐生生物(如蚯蚓、霉菌、枯草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还非生物环境。
  • 2. 易错点辨析

  • 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构成,但不可或缺,维持物质循环。
  • 寄生生物(如菟丝子、病毒)属于消费者而非分解者。
  •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分析

    1. 食物链的规则

  • 写法:仅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例如“草→蝗虫→蛙→蛇→鹰”。
  • 营养级划分
  • 生产者固定为第一营养级;
  • 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
  • 特点:能量流动单向、逐级递减,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因能量传递效率约10%-20%)。
  • 2. 食物网的形成

  • 原因: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天敌捕食,也可能以多种生物为食。
  • 功能
  • 体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竞争、捕食);
  • 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 三、典型高考题型与解题思路

    例题1:分析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含草、鼠、青蛙、蛇、猫头鹰等),回答:

    (1)该食物网有____条食物链,写出包含猫头鹰的最短食物链。

    (2)若蛇被大量捕杀,短期内鼠的数量变化是____,长期来看会因____调节恢复平衡。

    答案与分析

    (1)食物链数量需从生产者开始逐级统计,最短链如“草→鼠→猫头鹰”。

    (2)鼠因天敌减少会短期增加,但受资源限制后通过负反馈调节恢复。

    例题2:某湖泊中蓝藻(生产者)和鱼类(消费者)构成简单食物链。若引入仅以蓝藻为食的物种C,则C与原有鱼类的种间关系是____。

    答案:两者为竞争关系,因均以蓝藻为食。

    四、能量流动与生态金字塔

    1. 能量流动特点

  • 单向流动:因捕食关系不可逆且呼吸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再利用。
  • 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能量去向包括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未利用部分。
  • 2. 生态金字塔类型

  • 能量金字塔:必为正金字塔形,反映能量传递效率。
  • 数量金字塔:可能出现倒置(如一棵树→大量昆虫→少数鸟类)。
  • 五、综合应用题解题策略

    1. 审题关键

  • 区分“同化量”与“摄入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 注意分解者(如细菌)不参与食物链,但影响物质循环。
  • 2. 常见陷阱

  • 误将分解者写入食物链。
  • 混淆“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如蛇可能同时占据第三、第四营养级)。
  • 六、真题演练(参考网页16、42、66)

    题目: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戊五个种群能量数值如下表:

    | 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

    | 能量 | 3.56| 12.8| 10.3| 0.48| 226.5|

    (1)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可能是____。

    答案

    (1)总能量为226.5(生产者同化量)

    (2)乙和丙可能为竞争捕食(需结合具体食物链判断)。

    七、复习建议

    1. 构建知识网络:用思维导图串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能量流动路径。

    2. 强化计算能力:掌握能量传递效率(如林德曼定律)及生物量金字塔分析。

    3. 真题训练:重点练习食物链数量分析、能量流动计算及稳定性机制。

    通过以上综合解析与训练,可系统掌握生态系统组成与食物链结构的核心考点,提升高考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