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阳能开发与利用

1. 青海德令哈塔式光热电站

  • 案例背景:中国首座商业化光热电站,采用熔盐储热技术,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
  • 试题考点
  • 区位条件: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强、土地广阔廉价、附近硝酸盐资源丰富。
  • 技术对比:与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的优缺点(连续性好但成本高、依赖水资源)。
  • 典型题目:分析青海与浙江布局光热电站的差异(土地资源、太阳辐射强度对比)。
  • 2. 分布式光伏与农业结合

  • 案例:宁夏“光伏+农业”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耐阴作物。
  • 考点
  • 综合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蒸发,兼顾发电与生态保护。
  • 限制因素:光伏板遮挡影响作物光照,需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
  • 二、风能开发与区域经济转型

    1. 英国海上风电场建设

  • 案例背景:英国东海岸风电场密集,向深远海扩展。
  • 试题考点
  • 区位变化:近海资源饱和,深远海开发需解决技术(如漂浮式风机)、成本问题。
  • 能源安全: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推动碳中和目标。
  • 2. 中国“三北”地区风电基地

  • 案例:内蒙古、甘肃风电集群通过特高压输电供给东部。
  • 考点
  • 跨区域调配:风能资源与市场距离的矛盾,需配套储能和电网升级。
  • 生态影响:风机建设对草原生态的潜在破坏(如地表扰动、鸟类迁徙)。
  • 三、氢能产业与区域发展

    1. 西北绿氢项目

  • 案例:新疆、内蒙古利用风光资源电解水制氢,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制氢。
  • 试题考点
  • 开发条件:风光资源丰富、土地成本低,但储运技术瓶颈(需低温高压)。
  • 产业链延伸:绿氢用于化工、交通等领域,促进区域产业升级。
  • 2. 氢能汽车试点城市

  • 案例:上海、佛山推广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 考点
  • 推广难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安全性要求严格。
  •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

    1. 山西省“煤—电—车”战略

  • 案例:利用过剩煤炭发电,推广电动汽车,配套慢充桩布局在居民区。
  • 考点
  • 目的:消纳煤炭产能、改善空气质量,但需平衡交通拥堵问题。
  • 典型题目:分析慢充桩布局在居民区而非商务区的原因(充电时间长、停车需求稳定)。
  • 2. 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化

  • 案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出口至欧洲、东南亚。
  • 考点
  • 区位优势:政策支持、产业链完整、技术迭代快。
  • 贸易壁垒:部分国家设置技术标准限制,需加强国际合作。
  • 五、区域新能源综合开发

    1. 能源化工“金三角”(宁东-鄂尔多斯-榆林)

  • 案例:煤炭、风能、太阳能综合开发,延伸煤化工产业链。
  • 考点
  • 优势:资源集群、交通便利,但水资源短缺制约发展。
  • 环境治理:需解决采空区生态修复、碳排放问题。
  • 2. 阜新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 案例:从煤炭转向现代农业和风电,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 考点
  • 转型逻辑: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吸纳需求,但需克服技术短板。
  • 六、国际热点与新能源技术融合

    1. 北极地区风能开发

  • 案例:挪威、俄罗斯在北极圈布局海上风电,缩短亚欧航线能源补给距离。
  • 考点
  • 挑战:极端气候、生态脆弱性、地缘政治博弈。
  • 2. 中欧合作氢能走廊

  • 案例:“一带一路”绿氢管道项目,连接中亚风光基地与欧洲工业区。
  • 考点
  • 意义:优化全球能源结构,但需协调跨国政策与技术标准。
  • 答题技巧与模板

    1. 区位分析:从资源、市场、技术、政策、生态五维度展开,如太阳能开发需强调“光照强度+土地成本+电网配套”。

    2. 影响评价:分“经济(产业链延伸)、社会(就业)、生态(减排)、能源安全”四层次。

    3. 措施类题目:针对问题提出“技术升级(如储能)、政策引导(如补贴)、国际合作”等。

    通过以上案例和思路,考生可结合具体题目材料,灵活运用地理原理,提升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