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告三要素的定义及内涵

广告三要素由广告目标、信息个性、消费心理构成,三者有机融合形成广告主题。公式表示为:广告主题 = 广告目标 + 信息个性 + 消费心理

1. 广告目标

  • 定义:企业通过广告活动希望达到的目的,如促进销售、树立品牌形象、拓展市场等。
  • 分类:可分为总目标与分目标、外部目标(市场覆盖、品牌知名度)与内部目标(预算控制、效果评估)。
  • 真题体现: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试题要求分析“新基建投资与抗疫的关系”,需结合广告目标中的“信息传播”和“社会价值引导”作答。
  • 2. 信息个性

  • 定义:广告内容需突出产品/服务的独特卖点,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
  • 核心:通过精准定位(如白领、学生等特定人群)和创意表达传递信息。
  • 真题体现:例如广告类阅读理解题中,分析某品牌“环保理念”的宣传策略,需结合信息个性中的“绿色标签”和“用户场景关联性”。
  • 3. 消费心理

  • 定义: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的心理活动,包括从众、求异、攀比、求实等心理。
  • 应用:需针对目标群体的心理需求设计广告,如利用“情感共鸣”或“社会认同”增强说服力。
  • 真题体现:如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广告题中,分析“某旅游App如何吸引年轻用户”,需结合“追求新奇体验”的消费心理。
  • 二、真题中的典型考查形式

    1. 广告主题分析

  • :2023年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给儿子》要求围绕“河流”意象写短评,需从“信息个性”(河流作为环境与时间象征)和“消费心理”(引发读者对成长的共情)展开分析。
  • 2. 广告策略评价

  • :2019年高考新课标I卷《理水》中,通过对比官员与禹的对话,暗含对“虚假宣传”的讽刺,需结合广告目标(维护利益)与消费心理(民众对权威的盲从)解读。
  • 3. 广告文案设计

  • :模拟题中要求为“环保公益活动”设计标语,需综合广告目标(倡导环保)、信息个性(突出行动号召)、消费心理(激发责任感)。
  • 三、备考建议

    1. 理解公式内涵:三要素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强调“目标导向性、差异化和心理适配”的融合。

    2. 真题训练:重点练习广告类阅读理解、文学短评、应用文写作(如发言稿、倡议书),关注题干中隐含的“目标-信息-心理”逻辑链。

    3. 案例积累:整理经典广告案例(如公益广告、商业文案),分析其如何通过三要素传递主题。

    总结

    广告三要素是解析广告类文本的核心框架,高考中常以主题分析、策略评价、文案设计等形式考查。考生需掌握其理论逻辑,并通过真题演练强化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