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是考生和家长的重要决策环节,但市场上存在大量虚假宣传和诈骗陷阱。结合近期媒体报道和行业调查,以下是如何识破常见“虚假宣传”的实用指南:

一、警惕六大典型虚假宣传手段

1. “百分百录取”承诺

部分机构声称“保录取”“不浪费一分”,但实际操作中可能通过推荐低分保底院校或误导性策略(如填报大量低分志愿)规避风险,损害考生权益。若未被录取,退款条款往往模糊不清。

2. 伪造“专家资质”与“内部数据”

  • 虚假头衔:如“高考规划师”“资深专家”等,实际多数为临时培训的兼职人员,缺乏专业认证。
  • 虚构数据:宣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实则使用公开录取信息拼凑分析,推荐结果可能与实际偏差极大。
  • 3. AI智能填报的“伪科技”噱头

    部分软件标榜“AI精准推荐”,但仅依赖历史数据简单匹配,不同平台推荐结果差异悬殊,甚至存在数据泄露风险。

    4. 高价服务与“天价咨询”陷阱

    收费从几千到数万元不等,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例如,某网红机构3小时收费2亿元,实际服务内容与宣传不符,甚至转包给无资质人员。

    5. “补录名额”“特殊渠道”骗局

    谎称可通过“内部关系”获取名校补录名额或降分录取,要求缴纳“保证金”。实际上,高校招生严格按程序公开进行,不存在任何私下操作。

    6. 伪造录取通知书与钓鱼网站

    通过仿冒高校官网或发送虚假录取通知,诱导考生转账学杂费。需通过官方渠道(如教育考试院官网)核实录取信息。

    二、识破虚假宣传的实用策略

    1. 核实机构资质与人员背景

  • 查询机构是否具备教育咨询许可,要求对方提供从业资格证明(如相关培训证书)。
  • 警惕“速成培训”广告(如“21天成为规划师”),此类人员专业性存疑。
  • 2. 理性对待“保底承诺”

  • 要求机构在合同中明确“未录取”的退款细则,避免模糊条款。
  • 拒绝“必须服从调剂否则不负责”等霸王条款,确保考生意愿优先。
  • 3. 验证数据来源与AI工具可靠性

  • 优先使用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志愿填报系统(如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
  • 对AI推荐结果交叉验证,结合院校官网、招生简章等多渠道信息。
  • 4. 保护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

  • 不轻易透露准考证号、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避免通过非正规平台支付费用。
  • 警惕要求预存“保证金”或“优先录取费”的机构。
  • 5. 利用官方资源与免费服务

  • 教育部及各地考试院提供免费志愿填报指导,如录取数据查询、政策解读等,无需依赖高价服务。
  • 参考学校教师、学长学姐等可靠渠道的建议,结合考生兴趣与职业规划。
  • 三、遭遇虚假宣传的应对措施

  • 保存证据:留存合同、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作为维权依据。
  • 及时举报:向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部门投诉,涉嫌诈骗的可报警。
  • 法律维权:依据《民法典》主张撤销合同并索赔,或通过诉讼追责。
  • 总结

    高考志愿填报需以考生兴趣和长期发展为出发点,避免被“捷径”“保录”等话术误导。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信息、多方验证数据,并提高法律意识,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做出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