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存在诸多潜在风险,以下是基于官方政策、行业现状及典型案例总结的风险提示规范及应对建议:

一、政策规范与监管要求

1. 严禁违规经营

  • 教育咨询机构需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明码标价,禁止虚假宣传或承诺“保录取”。
  • 教育部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打击无资质经营、价格欺诈、泄露隐私等违法行为。
  • 2. 规范服务内容

  • 禁止机构使用“内部数据”“权威专家”等误导性话术,所有数据应以教育部门公布的录取信息为准。
  • 高中教师不得与校外机构合作牟利,不得代生填报志愿。
  • 3. 强化公共服务

  •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提供免费志愿推荐、专业解读及就业前景查询,各地招生考试机构免费开放志愿填报系统。
  • 学校需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从高一起明确职业方向,减少填报盲目性。
  • 二、主要风险点及典型案例

    1. 高价服务陷阱

  • 现象:机构以“一对一专家指导”名义收费数千至数万元,实际由短期培训人员提供服务,依赖通用话术而非个性化分析。
  • 案例:某机构宣称“高级规划师助力百人进清北”,实为临时兼职人员,仅提供模板化建议。
  • 2. 虚假宣传与数据误导

  • 风险:机构声称使用“AI大数据精准定位”,实则整合公开数据,推荐结果与实际录取偏差大。
  • 案例:某APP推荐“985院校367所”,实际全国仅39所,严重误导考生。
  • 3. 信息泄露与诈骗

  • 手段:发送含木马链接的短信,诱导考生输入个人信息;伪造录取通知书骗取学费。
  • 防范:认准官方标识的招生网站,警惕非正规渠道的信息收集。
  • 4. 专业选择误导

  • 问题:机构鼓动考生“不浪费分数”冲刺名校,忽视兴趣与专业适配性,导致入学后学业困难。
  • 案例:考生因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被调剂至冷门方向,被迫退学复读。
  • 三、考生及家长防范建议

    1. 优先利用官方资源

  • 通过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官网、高校招生章程及“阳光高考”平台获取权威信息,避免依赖商业机构。
  • 2. 理性评估服务必要性

  • 多数情况下,结合自身兴趣、分数排名及公开数据即可完成合理填报,无需高价咨询。
  • 若购买服务,需签订合同明确服务内容,保留凭证以便维权。
  • 3. 规避填报技术风险

  • 退档风险:务必服从专业调剂,核查目标院校的体检要求、单科成绩限制等硬性条件。
  • 梯度策略:采用“冲稳保”结构,避免全填高分院校或过度保守。
  • 4. 加强生涯规划意识

  • 结合学生兴趣、能力及家庭资源选择专业,避免盲目追逐“热门”或名校光环。
  • 参考行业趋势: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需求增长,传统热门专业可能饱和。
  • 四、法律与行业责任

  • 机构违法情形:无资质经营、虚假宣传(如虚构“高考志愿规划师”认证)、价格欺诈等行为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追责。
  • 学校责任:需提供志愿填报培训,协助学生理解录取规则,不得干预学生自主选择。
  • 总结:高考志愿填报应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官方信息与个人规划,警惕商业机构的过度营销。教育部门需持续强化监管与公共服务,压缩灰色市场空间,保障考生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