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志愿单位不同

  • 专业平行志愿:以“1个院校+1个专业(类)”为一个志愿单位。考生直接填报具体专业或专业类,例如“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一个独立志愿。该模式下,考生可自由组合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或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灵活度高。
  • 院校平行志愿:以“1个院校+1个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院校专业组由选科要求相同的多个专业组成,例如某校“物理专业组”包含材料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考生需在专业组内选择专业并服从调剂。
  • 2. 调剂与退档风险

  • 专业平行志愿
  • 无专业调剂:每个志愿直接对应具体专业,考生不会被调剂到未填报的专业,避免“被冷门专业录取”的风险。
  • 退档风险低:只要考生符合专业选科、身体条件等要求,投档后即被录取,不会因不服从调剂退档。
  • 院校平行志愿
  • 存在专业调剂:若考生服从调剂,高校会在同一专业组内调剂至未满额的专业;若不服从调剂且填报专业已满额,则会被退档。
  • 退档风险较高:可能因专业分数不足、身体条件不符、单科成绩不达标等原因被退档。
  • 3. 投档规则与录取逻辑

  • 专业平行志愿
  • 投档直达专业: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系统直接检索考生填报的具体专业,满足条件即投档。
  • 无院校层级限制:考生可同时填报不同层次院校的同一专业(如985院校与普通本科的计算机专业)。
  • 院校平行志愿
  • 先投档到专业组:按考生总分排序,依次检索其填报的院校专业组志愿,投档至符合条件的组内,再由高校分配具体专业。
  • 组内竞争优先:同一专业组内考生按分数高低竞争录取名额,高分者优先选择组内专业。
  • 4. 填报策略差异

  • 专业平行志愿
  • 以专业为导向:考生可优先选择心仪专业,再搭配不同层次院校,例如“计算机专业+多所院校”组合。
  • 无需考虑组内冷热搭配:每个志愿独立,无需担心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
  • 院校平行志愿
  • 需兼顾专业组内平衡:建议在专业组内填报“热门+冷门”专业组合,避免因只填热门专业导致退档。
  • 重视院校整体实力:考生需在院校层次与专业组内专业质量之间权衡,例如优先填报名校的优质专业组。
  • 5. 适用省份与模式特点

  • 专业平行志愿:适用于浙江、山东、辽宁等省份,适合对专业有明确意向的考生,填报数量较多(如河北可填96个志愿)。
  • 院校平行志愿:适用于上海、北京、江苏等省份,适合更看重院校综合实力的考生,每个省份志愿数量较少(如福建可填40个院校专业组)。
  • 核心差异:专业平行志愿以“专业精准匹配”为核心,院校平行志愿以“院校+专业组统筹”为核心。前者规避调剂风险,后者需平衡组内专业选择。
  • 填报建议
  • 若重视专业,优先选择专业平行志愿模式;
  • 若倾向名校,需在院校平行志愿中合理设置“冲稳保”梯度并服从调剂。
  • 通过理解两者差异,考生可根据自身需求(专业优先或院校优先)选择适合的志愿填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