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时代,国际科技竞争已成为全球格局重塑的核心驱动力,这一背景对高考政治论述题的命题方向、答题逻辑和知识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从命题趋势、答题维度和备考策略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命题趋势与核心方向

1. 聚焦科技主权与国家安全

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的本质是国家综合国力与制度优势的博弈。例如,中国推动“主权AI”建设(保障数据主权和技术自主性),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制裁(如华为事件)反映了技术霸权争夺。这类议题常与“国家利益”“国际关系民主化”“新发展格局”等知识点结合,要求考生分析科技竞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2. 强调科技与全球治理

人工智能的“双刃剑”效应(如数据隐私、算法歧视)常被命题者关注。例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规范与中国提出的“科技向善”理念形成对比。答题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探讨技术发展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个体权利与公共利益。

3. 关联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例如,中国通过智算中心建设提升产业链竞争力,而美国试图通过芯片法案遏制中国技术崛起。考生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角度论述科技对经济内循环的支撑作用。

二、答题维度与逻辑框架

1.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

  • 政治立场:强调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制度优势(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
  • 法治思维:结合《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分析技术主权的法律保障。
  • 公共参与:青年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参与国家发展(如“AI+双创”)。
  • 2. 多学科融合的解题思路

  • 哲学角度:用“矛盾分析法”解读技术发展的利弊(如AI提高效率但可能加剧失业)。
  • 经济学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对生产要素(数据成为新要素)和市场结构(平台经济垄断)的影响。
  • 国际政治角度:对比中美技术竞争中的“修昔底德陷阱”与“合作共赢”路径。
  • 3. 时政热点的嵌入技巧

  • 案例选择:引用2024年厦门人工智能峰会、Sora视频模型引发的争议等最新事件。
  • 政策对接:将“十四五规划”中的数字经济目标与高考考点(如现代化经济体系)结合。
  • 三、备考策略与能力提升

    1. 构建“技术-政治-社会”知识网络

  • 以思维导图整合人工智能与政治课本的关联点(如“国家主权”延伸至“数据主权”,“文化软实力”拓展为“科技话语权”)。
  • 通过错题本归纳高频考点(如“新型国际关系”中科技合作案例)。
  • 2. 强化材料分析与观点提炼能力

  • 从科技类材料中提取“问题—对策—意义”逻辑链,例如针对“卡脖子”技术,从“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人才战略”多维度作答。
  • 练习“总分总”结构:先总述科技竞争的时代背景,再分论点结合政治理论,最后升华至“人类文明新形态”。
  • 3. 关注命题创新与跨题型训练

  • 应对“开放性试题”:如设计一份“AI倡议书”,需融合法治意识(《个人信息保护法》)与全球治理理念。
  • 模拟“复合型材料题”:例如结合量子计算突破(科技)与“一带一路”数字合作(政治),分析南南合作的新路径。
  • 四、典型例题与答题示范

    例题: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科技竞争如何体现“合作与斗争”的辩证关系?

    答题要点

    1. 矛盾普遍性:技术竞争是国际关系常态(如中美芯片战),但合作是解决全球问题(如气候变化)的必要条件。

    2. 中国方案:倡导“开放型世界经济”,以“一带一路”数字合作为例说明科技共赢。

    3. 青年责任:培养“底线思维”(应对技术封锁)与“创新思维”(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人工智能议题在高考政治中既是“知识载体”又是“能力检验器”,考生需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纲,贯通经济、哲学、国际政治多领域知识,同时紧密追踪科技前沿与政策动态,方能在论述题中展现深度思考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