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中,通过深入分析情节高潮可以有效提升得分。情节高潮是矛盾冲突最激烈、主题表达最集中的部分,其分析需结合文本细节、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化。以下是具体策略与技巧:

一、明确高潮的定位与作用

1. 识别高潮位置

  • 高潮通常出现在情节发展的转折点或矛盾爆发处,如人物命运突变、重大冲突解决或主题升华的关键场景。
  • 示例: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之死是高潮,突显封建礼教的压迫。
  • 2. 分析高潮的核心作用

  • 推动情节:高潮往往打破原有平衡,推动后续结局发展。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杀敌的高潮推动其最终反抗。
  • 深化主题:通过高潮揭示社会问题或人性本质。如《药》中夏瑜牺牲的高潮暗示革命者的悲剧。
  • 塑造人物:高潮中人物的抉择或行动体现其性格转变。例如,《秦琼卖马》中杨成岳摔碎瓷盘的高潮展现其仗义性格。
  • 二、答题技巧与模板

    1. 答题角度

    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结合文本细节引用:

  • 情节结构:高潮如何承接前文伏笔,如何引发结局。
  • 模板:高潮通过“突转”(如《项链》的假项链)呼应前文铺垫,增强戏剧性和主题讽刺性。

  • 人物塑造:高潮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如何体现性格或转变。
  • 模板:如《祝福》高潮中祥林嫂的死亡,通过环境描写(雪夜)强化其悲剧性,突出封建压迫的主题。

  • 主题表达:高潮如何集中反映社会矛盾或人性主题。
  • 模板:《药》高潮中民众的麻木与革命者的牺牲形成对比,揭示“启蒙之难”。

    2. 结合手法分析

  • 对比与突转:高潮常通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设计强化效果。例如,《项链》结局的突转深化虚荣主题。
  • 象征与隐喻:高潮中的意象(如《药》中的“人血馒头”)象征社会问题或人物命运。
  • 环境烘托:通过环境描写(如暴雨、黑夜)渲染高潮的紧张氛围。
  • 三、真题示例与解析

    例题(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分析杨成岳摔碎瓷盘的高潮作用。

  • 解析
  • 1. 情节:高潮打破交易假象,推动杨成岳从“商人”到“仗义者”的转变,埋下后文相助的伏笔。

    2. 人物:摔盘动作体现其识破赝品但顾全王超杰尊严的善良性格,呼应前文“装痴作呆”的细节。

    3. 主题:通过“知假买假”的慷慨行为,揭示对艺术的热爱与人性温情的主题。

  • 答案模板
  • > 高潮中杨成岳摔碎瓷盘,既呼应前文对赝品的隐忍(情节伏笔),又通过动作细节(“掸落”“摔碎”)展现其重义轻财的性格(人物塑造),最终以“钱用在去处”点明对艺术与友情的珍视(主题深化)。

    四、常见失分点与应对

    1. 脱离文本空谈:需紧扣原文细节(如人物的动作、环境描写)展开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2. 忽略结构关联:高潮需联系前文铺垫(伏笔)和后文影响(结局),形成完整逻辑链。

    3. 分析片面:需综合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避免单一维度答题。

    五、训练建议

    1. 精读经典文本:如《祝福》《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梳理高潮部分的作用,标注关键词句。

    2. 模拟题训练:选择高考真题或模拟题,按“定位高潮—分析作用—结合手法—总结主题”的流程答题。

    3. 积累术语与模板:如“突转”“象征”“对比”等术语,以及“通过……手法,表现……,揭示……”的答题框架。

    通过系统分析情节高潮的多维作用,结合文本细节与答题模板,能显著提升小说题的得分。重点在于将理论框架与具体文本深度结合,形成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