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编导类高考的必考课程及学习重点需根据2024年艺考改革后的政策调整,结合新设立的戏剧影视导演方向(原编导类调整)的考试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一、必考课程与考试内容

1. 文艺常识与综合知识

  • 考试范围:涵盖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领域的常识,如中外文学史、经典作品、艺术流派、影视技术术语等。
  • 学习重点:系统梳理《文艺常识》等教材,强化记忆高频考点(如《诗经》、四大名著、希腊神话、电影史等),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动态。
  • 2. 叙事作品写作

  • 考试形式:要求创作故事或短剧本,考察创意、结构逻辑和叙事能力(200分占比最高)。
  • 学习重点
  • 故事结构:掌握“三幕式”结构(开端-冲突-高潮-结局),注重矛盾设置和人物弧光。
  • 素材积累:从个人经历、经典电影(如《我不是药神》《教父》)中提炼灵感,融入真实情感。
  • 应试技巧:练习短篇故事(1000字左右),注重开头吸引力与结尾升华。
  • 3. 文学作品朗诵与即兴表演

  • 考试形式:朗诵指定文学作品(50分)+ 命题即兴表演(50分),考察语言表达与临场反应。
  • 学习重点
  • 朗诵:选择适合声线的诗歌或散文,练习情感传递与节奏把控。
  • 表演:通过模仿经典角色、观察生活细节提升表现力,注重肢体语言与表情管理。
  • 4. 影视分析与影评写作

  • 考试形式:分析影视作品的主题、视听语言(镜头、构图、音乐等),撰写影评。
  • 学习重点
  • 观影量:重点观看经典影片(如《活着》《霸王别姬》)及近年获奖作品,关注导演风格与时代背景。
  • 分析方法:学习《认识电影》《如何写影评》等书籍,掌握“主题-人物-视听”分析框架。
  • 5. 面试与即兴评述

  • 考试形式:个人陈述(自我介绍、作品展示)+ 即兴话题评述(社会热点、艺术现象)。
  • 学习重点
  • 自我展示:准备个人作品集(如短片、摄影、剧本),突出独特性。
  • 思维训练:通过模拟辩论、热点讨论提升逻辑性和观点深度。
  • 二、学习重点与备考策略

    1. 文化课与专业课平衡

  • 部分专业(如戏剧影视文学)改为纯文化课录取,需文化分达一本线;戏剧影视导演方向文化课占比50%-70%,需至少达到二本线。
  • 策略:高一高二主攻文化课(尤其语文、历史),高三集训期专注专业课冲刺。
  • 2. 书籍与片单积累

  • 必读书目
  • 基础:《文艺常识》《影视作品分析》。
  • 进阶:《故事》(罗伯特·麦基)《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
  • 必看影片
  • 国内:第五代导演作品(张艺谋、陈凯歌)、新生代导演(文牧野、贾樟柯)。
  • 国外:好莱坞经典(《教父》)、欧洲文艺片(《天堂电影院》)。
  • 3. 机构选择与实练

  • 选择有经验的培训机构,参与模拟考试与押题训练,针对性提升应试能力。
  • 定期练习写作与朗诵,通过教师批改修正问题。
  • 三、改革后注意事项

    1. 政策调整:2024年起,原编导统考取消,改为表(导)演类统考,部分专业(如广播电视编导)按文化分录取,戏剧影视导演需参加艺考。

    2. 院校选择:中传、北电、上戏等名校仍保留校考,需提前研究招生简章,明确考试要求。

    总结

    新政策下,戏剧影视导演方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叙事写作能力综合艺术素养,考生需兼顾文化课与专业训练,通过系统学习、大量实践和针对性备考提升综合实力。推荐结合《编导高考培训手册》等工具书,制定分阶段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