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零分高考作文”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对于高考作文评分机制和教育体制产生了疑惑。此次零分事件再次引起关于高考评分公正性的讨论,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功能和意义。

1、2017零分高考作文

2017零分高考作文

2017年的高考,北京市竟然出现了一篇零分作文,这让全国震惊,也引发了长时间的讨论和热议。那么,这篇作文到底写了什么呢?

据报道,这篇作文题目为“彩礼”,要求考生就此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考生的作文却只有“彩礼”两个字,其余空白一片。

对此,各路人马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对高考制度的抵制和嘲讽,也有人认为这是该考生对彩礼这一社会现象的沉默和无言以对。

无论怎样,这篇零分作文都引发了人们对高考评价制度的思考。一方面,作文分数在高考中占比很大,它既能反映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也能反映出当前社会的风貌和意识形态。高考本身就是一场制度性考试,强调的是对学科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而作文则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玄学,因为它过于主观,评分标准难以统一。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意识到,高考仅仅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性考试,它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价值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正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现象,积极呼吁改革和进步,而不是无言以对或者无可奈何。

回到零分作文本身,无论考生心理状态如何,抵制和嘲讽高考评价制度的行为缺乏意义和价值。毕竟,教育是一种持续性的过程,它的目的不在于获得高分或者通过门槛,而在于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参与能力。

我们应该珍视教育、尊重制度、积极面对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革,我们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2、2018年高考零分作文

2018年高考零分作文

2018年高考零分作文,或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个玩笑,但对于当事人,却是一个极为尴尬的事情。这个事情也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和热议,不仅是因为它出现在高考中,更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教育中的一些缺陷。

高考作文,作为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而这次出现的零分作文,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据了解,这篇作文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例如“网红”、“贫富差距”等等,而考生在表述这些话题时,没有恰当地处理好观点,个人感受比较突出,甚至涉及到了当时的时政问题。

可见,此次零分作文并不是出题人刻意为难考生,而是考生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存在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当前教育中的一些缺陷。在教育中强调记忆和应试成绩的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导致了很多考生在面对新颖问题时,缺乏处理能力和思维深度,只能囿于表面和感性反应。

对于这件事情,我们不仅要批评那些故意刁难考生的出题人,更要反思我们教育中的问题,如何坚持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发扬创意,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3、2015高考零分作文轰动全国

2015高考零分作文轰动全国

2015年高考结束后,一篇名为《我的母亲》的作文轰动了全国,并被评为零分。这篇作文的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网络用语,包括“无节操”、“”等词汇。作文还存在句子断章取义、语义混淆、并列不当等问题。这篇作文被认为是一篇“网络语言泛滥、思维混乱”的作品。

这篇作文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方面,有人认为这篇作文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反思,指出教育体系需要更加重视语文的基础训练,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清晰的表达能力。也有人认为这篇作文是对网络文化的反映,体现了年轻人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对传统文化和语言的忽视和疏离。

不论如何,这篇作文的失败提醒我们,作为一名学生,不仅仅应该追求表面上的语言流畅,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和语言,从而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能够更加准确、清晰地表达。

作为一名学生,也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写作水平,多读书、多写作,积累经验,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工具,了解时事、流行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具有时代感。

2015年高考零分作文轰动全国的故事,是一段关于语文教育、文化价值观和时代变革的故事。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通过阅读和思考,“2017零分高考作文”引起了我对于高考评分标准的思考。作文评分标准应该体现出评委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评价,但似乎在某些情况下,分数却成了主宰一切的唯一因素。我希望评委在评价作文的也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对于考生而言,应该始终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用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真实水平,而不是被题目限定或者被分数束缚。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你不会得到高分,但你将会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