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讯工具类作弊

1. 手机与无线信号传输

考生将手机带入考场,通过拍照或实时传输试题至场外获取答案。例如2021年湖北某考生在数学考试中拍摄试题上传至搜题APP,因考场5G信号屏蔽漏洞未被拦截,最终被举报。此类作弊依赖信号屏蔽设备的漏洞,尤其早期屏蔽仪无法覆盖5G频段时风险较高。

2. 隐形耳机与无线设备

  • 米粒耳机/口含式耳机:微型耳机藏于耳道或后牙床,通过无线信号接收场外答案。部分考生因耳机过小需就医取出。
  • 无线对讲机/车载电台:作弊团伙利用大功率发射器向考场内传输答案,隐蔽性强,但需配合金属探测仪规避安检。
  • 二、伪装成日常用品的电子设备

    1. 文具类作弊工具

  • 显示屏橡皮/尺子:外观与普通文具无异,内置电子屏可滚动显示答案,支持手动翻页。
  • 作弊笔:笔内藏有可抽拉纸条,或通过特殊涂层显示答案(如隐形笔需紫外线灯照射)。
  • 摄像头钢笔:笔身内置微型摄像头,用于拍摄试题并传输至场外。
  • 2. 穿戴类设备

  • 作弊眼镜:镜腿内嵌无线接收模块,镜片摄像头拍摄试题,配合耳机接收答案。
  • 皮带/手表:皮带夹层藏电路板,手表屏幕显示答案或伪装成电子表通过涂层隐藏信息。
  • 三、高科技数据传输与身份伪造

    1. 场内外协作作弊

    通过摄像头、微型扫描仪等设备将试题实时传输至场外,由“”解题后回传答案。例如2010年驾考中使用饮料瓶伪装摄像头,或通过电话会议功能组织大规模作弊。

    2. 身份伪造与

    利用、或篡改学籍信息(如往届生改为应届生)冒名,但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如指静脉、虹膜识别)普及,此类作弊难度增大。

    四、其他隐蔽手段

    1. 特殊材质作弊工具

    如“隐形笔”书写答案需特定光线显示,或利用金属探测盲区(如牙套)藏匿设备。

    2. 电子干扰与信号中继

    作弊团伙在考场附近架设信号增强器,突破屏蔽范围,但易被无线电监测车或无人机定位。

    高科技作弊手段在高考中有哪些常见形式

    反作弊技术对抗措施

    为应对上述手段,考场采用多重防线:

  • 信号屏蔽升级:覆盖5G频段的屏蔽设备;
  • 生物识别技术:指静脉、虹膜验证考生身份;
  • 无线电监测:无人机、便携式频谱仪实时追踪异常信号;
  • 智能监考系统:视频监控+AI行为分析,识别异常动作(如频繁低头、手部异常动作)。
  • 尽管技术对抗不断升级,但作弊与反作弊的博弈仍将持续。考生需铭记,作弊不仅面临成绩取消、禁考等处罚,更可能触犯刑法,影响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