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 核心地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涵盖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理论,被誉为“医之始祖”。
  • 考点重点:其整体医学模式、治未病思想及早期解剖学与生理学理论常被考查。
  • 2. 《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

  • 主要内容:以问答形式补充和深化《黄帝内经》,涉及脉诊、经络、脏腑等理论,尤其以“独取寸口”脉诊法著称。
  • 考点重点:对奇经八脉、命门学说的阐述,以及脉学理论的完善。
  • 3. 《伤寒杂病论》

  • 作者与影响:东汉张仲景所著,后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分别针对外感病和内科杂病。
  • 考点重点:六经辨证体系、113首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及辨证论治原则。
  • 4. 《神农本草经》

  • 药物学经典: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记载365种药物,提出“三品分类法”和药物配伍原则(七情和合)。
  • 考点重点:药物性味归经理论及对后世本草学的影响。
  • 争议与补充说明

    部分教材或资料可能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与《黄帝内经》并列为“四大经典”,但这一划分存在争议:

    高考中常考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哪些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属《伤寒杂病论》一书,拆分后可能被误列为独立经典。
  • 《温病条辨》是清代温病学派代表著作,虽重要但属于后世发展,一般不作为高考核心考点。
  • 高考备考建议: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核心,同时关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