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判断原理

通过改变装置内外的压强差,观察是否产生特定现象(如气泡、液柱、液面差等)。具体可通过温度变化或液体体积变化实现系统内压强的改变。
二、常见检查方法
1. 热胀冷缩法(适用于简单装置)
操作:将导管末端浸入水中,用手(或热毛巾、酒精灯微热)捂住容器外壁。现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稳定水柱。适用装置:试管+导管类装置(如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 液差法(适用于有长颈漏斗的装置)
操作: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至液封,形成密闭系统。现象:漏斗内液面与容器内液面保持稳定高度差(不下降)。适用装置:锥形瓶+长颈漏斗(如制二氧化碳、氢气)。3. 注射器法(含分液漏斗的装置)
操作: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或向里推),观察液面变化。现象:拉活塞:长颈漏斗下端产生气泡。推活塞:漏斗内形成稳定水柱。适用装置:分液漏斗+锥形瓶的组合。4. 分段检查法(复杂多支管装置)
操作:将装置分为若干段,逐段检查。示例:对于多容器连接的装置,可先关闭中间活塞,分段用热胀冷缩法或液差法检查。三、特殊装置的处理
1. 启普发生器
操作:关闭导气管活塞,向球形漏斗注水至液封。现象:液面停止上升后保持稳定。2. 分液漏斗+烧瓶组合
操作: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微热烧瓶。现象:导管口产生气泡,冷却后形成水柱。四、答题规范与易错点
1. 步骤描述:
形成密闭体系 → 操作(如加热/注水) → 描述现象 → 得出结论。示例:“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管末端浸入水中,用手捂热烧瓶,若导管口有气泡,冷却后形成水柱,则气密性良好”。2. 易错提醒:
检查前确保装置为完全密闭系统(如关闭所有活塞)。液柱需保持稳定至少30秒,避免误判。复杂装置需分段检查,避免遗漏。五、快速记忆口诀
> “一闭二热三观察,气泡水柱是关键;
> 液差稳定不下降,分段检查不漏判。”
通过以上方法,可快速判断装置气密性,应对高考实验题中的相关问题。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装置特点选择合适方法,并规范答题步骤。
推荐文章
高考药理作用题:中药调节免疫与西药抗生素机制差异
2025-04-12高考成绩优秀,但专业不适合怎么办
2025-02-18家长如何协生高效整理历年高考分数线信息
2025-04-15舞蹈比赛中积累的经验如何助力高考专业考试
2025-03-25理综冲刺瓶颈突破指南——学科组长深度访谈
2025-04-12大专生能否考研究生
2025-01-252024年高考一本二本批次分数线预测对比
2025-03-30高考作文中的叙述与描写的区别是什么
2025-01-14如何理解专业排名的相对性
2024-11-12新课改学分制如何影响高中生高考选科策略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