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高考志愿填报期间需高度警惕“提前缴费录取”骗局。此类骗局是诈骗分子针对考生和家长急于录取的心理设计的典型套路,以下为具体分析和防范建议:

一、“提前缴费录取”骗局的手法和风险

1. 常见话术

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或“内部人员”,谎称考生因“提前批次录取”需提前缴纳学费,否则可能被退档或无法录取。他们可能伪造录取状态(如“自由可投”),甚至提供虚假的招生公文或网站链接。

2. 目标群体

主要针对艺术类、军事类等提前批次录取的考生,利用家长对特殊招生流程不熟悉的漏洞。

3. 危害性

不仅骗取钱财,还可能导致考生错过正常录取流程,甚至因个人信息泄露遭遇后续诈骗。

二、官方辟谣与防范提醒

1. 录取流程公开透明

提前批次录取由计算机系统按规则自动投档,不存在人为干预或缴费锁定名额的情况。考生可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录取状态,无需通过第三方渠道。

2. 警惕“非官方通知”

任何以电话、短信要求转账的“录取通知”均不可信。高校不会通过私人账户收取学费,所有费用需通过学校官方平台缴纳。

3. 核实信息渠道

接到可疑电话时,应立即通过教育考试院官网或学校招生办官方电话核实录取状态。

三、其他需警惕的关联骗局

1. “内部指标”或“补录名额”诈骗

谎称有特殊关系可获取名校“内部招生名额”或“补录计划”,要求支付“保证金”或“疏通费”。

高考志愿填报需警惕提前缴费录取骗局吗

2. 伪造录取通知书

寄送虚假通知书并要求提前缴费,甚至伪造与正规院校相似的官网和联系方式。

3. 混淆学历教育类型

以“低分保录”为名,混淆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的区别,诱导考生缴费后就读非全日制学历项目。

四、考生和家长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1. 坚持“三不原则”

  • 不轻信非官方渠道的录取信息;
  • 不点击陌生链接或填写个人信息;
  • 不向私人账户转账。
  • 2. 利用官方工具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提供免费志愿填报指南和录取查询服务,可有效避免信息差。

    3. 留存证据及时报警

    如遇诈骗,保存通话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

    总结

    高考录取全程公开透明,所有正规流程均不涉及提前缴费。考生和家长需以官方发布信息为准,摒弃侥幸心理,避免因焦虑情绪落入骗局。应全面了解其他常见诈骗类型(如虚假查分、伪造补助金等),筑牢反诈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