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是考生和家长面临的重要环节,但也是诈骗和虚假宣传的高发领域。结合教育部及反诈部门的官方提示,以下为考生及家长提供防范指南:

一、警惕常见诈骗手段

1. “内部数据”与高价指导

高考生如何防范志愿填报中的诈骗与虚假宣传陷阱

  • 不法机构声称掌握“内部大数据”,承诺“精准定位”“保录取”,实际使用的数据均来自教育部门公开的录取统计信息。
  • 防范建议:不轻信“天价服务”,志愿填报应参考省级考试院发布的《志愿填报指南》及高校官方信息。
  • 2. “内部指标”与补录骗局

  • 诈骗分子谎称可通过“特殊关系”获取补录名额、军校或名校的“内部指标”,要求支付“操作费”。
  • 防范建议:所有招生计划均通过省级招考平台公开,不存在“花钱买名额”的可能,录取结果需通过官方渠道查询。
  • 3. 混淆教育类型

  • 将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非全日制学历包装为“全日制本科”,诱导考生缴费。
  • 防范建议: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核实高校资质,注意区分招生类型(如“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
  • 4. 伪造录取通知书与缴费诈骗

  • 发送虚假录取通知,要求提前缴纳学费或点击木马链接。
  • 防范建议:录取结果以考试院官网查询为准,学费缴纳应通过高校官方账户,警惕非官方链接。
  • 5. 虚假助学金与奖学金

  • 冒充教育部门以“发放助学金”为由索要手续费或银行信息。
  • 防范建议:助学金政策通过学校或官方渠道申请,无需提前支付费用。
  • 二、选择正规咨询服务

    1. 核实机构资质

  • 警惕无资质的“志愿规划师”,目前国家未颁发此类职业资格证,部分机构人员仅经短期培训上岗。
  • 建议:优先选择学校老师、省级招考机构提供的免费咨询,或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的线上服务。
  • 2. 审慎签订合同

  • 若购买付费服务,合同中需明确承诺内容(如录取院校、退费条款),避免模糊表述。若合同包含“未达分数线保录取”等违法条款,可主张无效并要求退款。
  • 三、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1. 避免泄露敏感信息

  • 准考证号、身份证号、考生密码、录取通知书等切勿公开在社交平台,以防被用于精准诈骗。
  • 注意:填报志愿时使用官方系统,警惕仿冒网站和APP。
  • 2. 防范木马链接

  • 收到“查分链接”“志愿填报助手”等短信时,不点击陌生链接,直接通过考试院官网操作。
  • 四、善用官方资源

    1. 免费权威渠道

  •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提供历年录取数据、专业介绍及心理测评。
  • 各省考试院组织线上线下咨询会,高校招生办提供志愿填报建议。
  • 2. 实时核实信息

  • 录取期间保持手机畅通,通过考试院官网或高校官方渠道验证通知书的真实性。
  • 五、提高法律意识

  • 如遇诈骗,及时保留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向公安机关报案。
  • 对虚假宣传机构,可向教育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 总结:高考录取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所有“捷径”均为骗局。考生及家长需保持理性,以官方信息为准,避免侥幸心理。志愿填报应结合个人兴趣、分数及职业规划,科学决策方能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