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界定与核心差异

1. 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文学语言的多义性源于其艺术化表达需求,通过隐喻、象征、双关等手法,使同一语句在不同语境中呈现多重解读空间。例如,小说中的“秋云”既可指自然景象,也可象征人物命运的无常(如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中“秋意加深”暗示人世苍凉)。这种多义性要求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情感体悟和语境关联,挖掘隐含的深层意蕴。

2. 语言学的确定性

高考真题中的文学语言多义性与语言学确定性对比分析

语言学确定性强调语言结构的规则性,如语法规范、词汇定义、标点使用等。例如,文言文阅读中实词虚词的固定含义(如“若”在不同句中的词性区分),或现代文语用题中对标点符号功能的精准判断(如分号与逗号的用法区别)。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语言规则有明确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二、高考真题中的具体体现

1. 文学类文本(多义性主导)

  • 小说与散文:常通过意象、修辞等手法制造多义。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放牛记》中“小牛屁颠屁颠跟着走”既描述动作,又隐喻主人公对新生活的期待。
  • 古诗鉴赏:如“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既可解为离别之景,亦可延伸至人生漂泊的普遍性。
  • 题型特点:主观题要求分点作答,需结合文本多角度分析(如“人物心理变化”“语言风格”等)。
  • 2. 语言学考查(确定性主导)

  • 语用题:如标点改错、病句辨析、成语填空等,答案唯一且基于规范。例如,2025年适应性测试中“目堵”需改为“目睹”,严格遵循汉字书写规则。
  • 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如“若”的四种含义)需精准对应教材知识点。
  • 题型特点:客观题占比高,答案标准化,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
  • 三、对比分析维度

    | 维度 | 文学多义性 | 语言学确定性 |

    ||-|--|

    | 考查目标 | 审美鉴赏、思维发散 | 知识记忆、规则应用 |

    | 答案开放性 | 允许合理多元解读(如“象征意义分析”) | 唯一正确答案(如“标点修改”) |

    | 解题方法 | 语境联想、情感体悟 | 规则记忆、逻辑推理 |

    | 典型题型 | 文学类文本简答、诗歌赏析 | 语用题、文言实词辨析、默写 |

    四、高考命题趋势与教学启示

    1. 融合考查趋势

    近年高考题呈现二者交叉趋势。例如,语言特色题(如“赏析小说方言表达效果”)需同时分析多义性(方言的文学意蕴)和确定性(方言的语法特征)。

    2. 教学策略建议

  • 多义性培养:通过经典文本的多元解读训练(如《红楼梦》人物心理的多视角分析),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确定性夯实:系统梳理语法、标点、文言知识点,结合真题强化规范应用(如整理近五年高频文言虚词)。
  • 跨题型整合:例如在作文中既要灵活运用修辞(多义性),又需符合语言规范(确定性),体现综合素养。
  • 文学语言的多义性与语言学的确定性在高考中形成互补关系:前者侧重人文素养的深度培养,后者强调工具性知识的准确掌握。二者共同构成语文能力的“双翼”,推动学生从“读懂文本”向“读透文本”进阶,最终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