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界定与核心差异
1. 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文学语言的多义性源于其艺术化表达需求,通过隐喻、象征、双关等手法,使同一语句在不同语境中呈现多重解读空间。例如,小说中的“秋云”既可指自然景象,也可象征人物命运的无常(如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中“秋意加深”暗示人世苍凉)。这种多义性要求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情感体悟和语境关联,挖掘隐含的深层意蕴。
2. 语言学的确定性
语言学确定性强调语言结构的规则性,如语法规范、词汇定义、标点使用等。例如,文言文阅读中实词虚词的固定含义(如“若”在不同句中的词性区分),或现代文语用题中对标点符号功能的精准判断(如分号与逗号的用法区别)。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语言规则有明确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二、高考真题中的具体体现
1. 文学类文本(多义性主导)
2. 语言学考查(确定性主导)
三、对比分析维度
| 维度 | 文学多义性 | 语言学确定性 |
||-|--|
| 考查目标 | 审美鉴赏、思维发散 | 知识记忆、规则应用 |
| 答案开放性 | 允许合理多元解读(如“象征意义分析”) | 唯一正确答案(如“标点修改”) |
| 解题方法 | 语境联想、情感体悟 | 规则记忆、逻辑推理 |
| 典型题型 | 文学类文本简答、诗歌赏析 | 语用题、文言实词辨析、默写 |
四、高考命题趋势与教学启示
1. 融合考查趋势
近年高考题呈现二者交叉趋势。例如,语言特色题(如“赏析小说方言表达效果”)需同时分析多义性(方言的文学意蕴)和确定性(方言的语法特征)。
2. 教学策略建议
文学语言的多义性与语言学的确定性在高考中形成互补关系:前者侧重人文素养的深度培养,后者强调工具性知识的准确掌握。二者共同构成语文能力的“双翼”,推动学生从“读懂文本”向“读透文本”进阶,最终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推荐文章
高考志愿填报与人生规划的关系
2025-02-10如何利用往年分数线选择专业
2024-12-17动画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2025-01-07电子信息工程的职业前景如何
2025-01-16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2024-11-24高考准考证和身份证的关系是什么
2025-02-18高考调档排名与实际录取有什么关系
2024-11-23如何分析历年高考数据
2025-02-02高考报名的特殊情况处理
2025-01-29新高考背景下浙江考生如何避免志愿填报滑档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