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三语文一模考试的古诗鉴赏部分,评分准则通常围绕内容理解、分析深度、语言表达和结构逻辑等方面展开。以下是结合上海各区历年真题及评分细则总结的评分要点和备考建议:

一、评分核心维度

1. 内容理解准确性(占30%-40%)

  • 需准确解读诗歌意象、典故、情感基调等。例如,黄浦区试题中分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的“隐逸情怀”,需紧扣“幽人”“寂寥”等关键词。
  • 扣分点:曲解诗句(如将“愁深楚猿夜”的“愁”仅理解为自然景物之愁)或忽略注释(如未结合刘长卿被贬背景分析隐逸之思)。
  • 2. 分析深度与逻辑性(占30%-40%)

  • 对比类:需明确对比角度(如语言风格、情感层次)。例如,对比甲诗(孟浩然)的含蓄与乙诗(白居易)的直白时,需结合“词不烦意有余”与“词沓意尽”的差异,分析用典、意象选择等。
  • 手法赏析:需点明具体手法(如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并关联情感表达。如松江区试题分析“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时,需指出意象叠加营造的凄清意境。
  • 3. 语言表达规范性与文学性(占20%-30%)

  • 术语使用准确(如“寓情于景”“托物言志”),避免口语化。例如,嘉定区试题要求分析“明朝准拟南轩望”的虚实结合效果,需用“想象之景拓展时空意境”等专业表述。
  • 扣分点:语言冗余(如重复解释同一意象)或逻辑混乱(如先分析尾联再回头讨论颔联)。
  • 4. 结构完整性(占10%-20%)

  • 需分点作答,层次清晰。例如,青浦区试题要求分析“复杂情感”时,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逐层展开,每联对应情感变化。
  • 二、典型题型评分细则(以5分题为例)

    1. 意象与情感分析题

  • 满分示例
  • “甲诗‘鹿门月照开烟树’以月光穿透烟树之景,象征隐逸生活的澄明境界,呼应‘幽人’的孤高情怀。”

    评分点:意象解析(2分)+ 情感关联(2分)+ 语言凝练(1分)。

    2. 对比评价题

    一模考试中语文古诗鉴赏评分准则

  • 满分示例
  • “乙诗‘清风无人继’直抒对孟浩然的追思,情感外露;甲诗则通过‘岩扉松径’的寂寥场景含蓄表达隐逸之志,余韵悠长。”

    评分点:对比角度明确(2分)+ 文本支撑(2分)+ 结论合理(1分)。

    3. 虚实结合赏析题

  • 满分示例
  • “尾联‘明朝准拟南轩望’虚写明日远眺庐山之景,与当前霁夜清景形成时空延展,强化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评分点:虚实判定(2分)+ 意境效果(2分)+ 情感深化(1分)。

    三、备考建议

    1. 强化文本细读:关注诗歌标题、注释、意象群(如“孤雁”“沧浪”)的象征意义,结合时代背景(如贬谪、战乱)分析情感。

    2. 掌握高频手法:重点训练借景抒情、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结合真题归纳答题模板(如“手法+内容+情感”)。

    3. 规范答题结构:采用“总—分—总”结构,分点标序,每点包含“观点+文本证据+分析”。

    4. 限时模拟训练:针对5分题控制在8分钟内完成,确保语言简练、要点全面。

    四、各区评分差异与注意事项

  • 黄浦、徐汇等区:侧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要求分析“超然”或“不超然”时需多角度辩证论述。
  • 松江、奉贤等区:重视对语言风格(如“沉郁顿挫”)的精准判断,需结合具体诗句说明。
  • 嘉定、杨浦等区:关注结构分析(如起承转合)和典故化用,需联系诗人经历(如鲍照的“孤雁”自喻)。
  • 通过针对性训练和评分要点的精准把握,可有效提升古诗鉴赏题的得分率。建议结合历年真题反复演练,强化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