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院校”模式下,不需要服从专业调剂。该模式下,考生以“1个专业(类)+1个院校”为一个志愿单位填报,每个志愿直接对应具体专业,不存在调剂到其他未填报专业的情况。以下是具体分析:

1. “专业+院校”模式的特点

  • 填报单位细化:每个志愿对应一个具体专业和院校,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清华大学”为一个志愿。
  • 无调剂选项:由于志愿直达专业,考生无需选择是否服从调剂。若未被填报的专业录取,则直接检索下一志愿,而非在院校内调剂。
  • 2. 与“院校专业组”模式的对比

  • “院校专业组”模式需服从调剂:在“院校+专业组”模式下,考生需在专业组内选择是否服从调剂。若服从,则可能被调剂到同一专业组内的其他未填报专业;若不服从,可能面临退档风险。
  • “专业+院校”模式更自主:考生仅被录取到自己填报的具体专业,规避了因调剂而进入不感兴趣或冷门专业的风险。
  • 3. 注意事项

  • 志愿数量多,需合理规划:例如山东、河北等地可填报96个志愿,需按照“冲稳保”策略分配,确保覆盖不同梯度的院校和专业。
  • 关注选科和录取规则:需确保所选专业的选科要求与自身科目匹配,避免无效志愿。
  • “专业+院校”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志愿直达专业、无调剂风险,适合对专业有明确规划的考生。而“院校专业组”模式仍需服从调剂,但调剂范围仅限于组内。考生需根据所在省份的具体政策(如四川、河南等采用“院校专业组”,青海等采用“专业+院校”)灵活调整填报策略。

    专业+院校模式是否还需要服从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