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不法分子常利用考生及家长的信息差和焦虑心理,以“内部指标”“特殊渠道”等话术实施诈骗。以下是识别此类骗局的关键要点及应对建议:

一、警惕常见诈骗话术及套路

1. “花钱买名额”类话术

  • 典型话术
  • “有内部指标,低分也能上名校”
  • “交赞助费即可补录到未达分数线的学校”
  • “可通过特殊关系提前锁定录取名额”
  • 真相
  • 我国高考招生严格执行公开的招生计划,不存在“内部指标”“降分补录”等操作。任何以“保证金”“手续费”名义收费的行为均为诈骗。

    2. 伪造文件或身份类话术

  • 典型话术
  • “我是招生办领导/高校负责人,可私下操作”
  • “有军校/定向生/特长生内部招生名额”
  • 真相
  • 正规招生人员不会通过私人联系方式(如微信、QQ)联系考生,也不会要求转账。军校、定向生等均有严格流程,不会委托中介收费。

    3. 混淆教育形式类话术

  • 典型话术
  • “交钱即可读全日制本科,实际为自考/成人教育”
  • 真相
  • 网络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性质不同,考生需通过官方渠道确认录取通知书的真伪,并核实学籍注册信息。

    二、识别诈骗的五大核心原则

    1. 官方渠道验证信息

    填报志愿时如何识别内部指标诈骗话术

  • 所有录取信息均以省级教育考试院、高校官网或官方APP公布为准,切勿轻信个人或机构提供的“内部数据”。
  • 操作建议
  • 登录“阳光高考”平台或省级招考网站查询录取状态。
  • 通过官方电话核实自称招生人员的身份。
  • 2. 拒绝任何形式的收费

  • 正规招生录取不收取“指标费”“赞助费”等费用。若对方要求转账至个人账户或非对公账户,应立即终止联系并报警。
  • 3. 警惕“提前录取”或“秘密操作”

  • 录取流程全程公开透明,不存在“提前缴费锁定名额”的操作。尤其是提前批次(如军校、艺术类)也需通过统一系统录取。
  • 4. 保护个人信息

  • 不向他人泄露准考证号、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信息,避免被用于伪造录取通知书或精准诈骗。
  • 5. 核查办学资质

  • 对声称“无需分数”“快速录取”的学校,需通过教育部官网查询其是否具备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质。
  • 三、应对策略及维权建议

    1. 留存证据:保存通话记录、聊天截图、转账凭证等,发现诈骗后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2. 利用官方工具: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各省教育考试院的志愿填报系统均提供免费数据查询和智能推荐服务,避免依赖高价咨询。

    3. 提高信息甄别能力

  • 警惕“大数据精准填报”等营销话术,此类机构多利用信息差牟利,实际数据与官方公开信息一致。
  • 避免使用非官方推荐的“智能填报APP”,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 典型案例参考

  • 案例1:某家长轻信“内部关系”缴纳20万元“操作费”,后发现录取通知书系伪造,最终无法入学。
  • 案例2:考生点击虚假查分链接,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银行卡被盗刷。
  • 总结:填报志愿时,考生及家长需牢记“官方渠道是唯一可信来源”,对任何涉及“特殊渠道”“内部指标”的承诺保持高度警惕。通过理性分析、多方验证,避免落入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