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互依存与物质循环

  •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依赖非生物部分(水、阳光、无机盐、空气等)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例如,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固定二氧化碳为有机物。
  • 分解者(如细菌、真菌)将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如CO₂、铵盐),重新进入非生物环境,供生产者循环利用,形成物质闭环。
  • 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降水、土壤pH)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分布和代谢活动。例如,极端干旱会导致植物群落衰退,进而影响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
  • 2. 能量流动与功能调控

    生态系统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的协同关系及高考命题角度

  • 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如太阳能),而生物部分通过食物链传递能量。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非生物条件(如光照强度、氧气含量)直接影响生产者的光合效率。
  • 反馈调节:生物群落的演替会改变非生物环境(如森林植被改善土壤结构),而非生物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又驱动群落结构适应。
  • 3. 生态位的协同进化

  • 生物通过适应非生物环境形成独特的生态位。例如,旱生植物通过深根系获取地下水,而分解者(如腐生真菌)的活性受土壤湿度和温度调控。
  • 非生物因素(如洋流、风向)影响物种扩散,进而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
  • 高考命题角度分析

    1. 基础概念辨析

  • 题型示例:选择题或填空题,考查生态系统组成(如“分解者的作用”“非生物成分包括哪些”)、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等。
  • 命题方向:结合实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类别,例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蚯蚓属于分解者。
  • 2.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综合分析

  • 题型示例:简答题或图表题,分析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碳循环路径(如CO₂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流动)。
  • 命题趋势:结合全球变暖背景,探讨碳循环失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如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存储)。
  •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人类活动影响

  • 题型示例:实验设计或材料分析题,评估人类干预(如放牧、污染)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高频考点
  •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如森林火灾后的恢复过程)。
  •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的促进作用,如物种丰富度提高可增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效率。
  • 4. 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 命题角度:以生态工程(如湿地修复、退耕还林)为背景,分析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协同修复机制。
  • 实例参考:引入沉水植物和底栖动物修复污染湖泊时,需考虑光照、水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分解者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 5. 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

  • 题型示例:根据实验数据(如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生物量统计图)推断非生物因素的调控作用。
  • 典型题目:分析温度对浮游生物种群动态的影响,或光照强度与生产者生物量的相关性。
  • 备考建议

    1. 强化基础:熟记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相互作用,理解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模型。

    2. 联系实际:关注生态热点问题(如碳中和、生物入侵),结合实例分析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协同机制。

    3. 提升图表分析能力:通过真题训练掌握能量金字塔、种群增长曲线等图表的解读技巧。

    通过以上角度系统复习,考生可全面掌握生态系统的核心考点,应对高考中多样化的命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