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与社会》模块中,价格现象类题型是高频考点,涉及价格形成机制、市场供需、调控等多维度分析。以下结合教材与真题,梳理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一、价格波动与市场调节类
题型特点:围绕商品价格涨跌的原因、影响及市场调节机制设计问题,常以“分析某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说明价格变动对供需的影响”等形式呈现。
解题思路:
1. 供求关系分析:价格由供求决定,短期价格波动通常反映市场供需失衡。例如,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供给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2. 成本推动因素:原材料、人工成本上升会传导至终端价格(如石油价格上涨推高物流成本)。
3. 市场结构影响:垄断企业可能通过控制供给抬高价格,竞争市场中价格由多方博弈决定。
4. 政策与外部性:税收、补贴等政策调整会直接影响价格(如环保税增加企业成本→商品提价)。
例题参考:
> “新能源汽车价格下降对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影响?”
> 解析:需从替代品关系(需求转移)、技术成本降低(供给增加)、政策导向(补贴退坡)等角度分析。
二、价格干预类
题型特点:考查最高限价、最低保护价、价格补贴等政策的经济影响及合理性。
解题思路:
1. 政策目标与效果:
2. 市场失灵应对:干预需结合市场机制,避免扭曲资源配置(如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流向高效领域)。
3. 社会公平考量:价格补贴需平衡效率与公平,如对低收入群体的定向补贴。
例题参考:
> “分析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的合理性。”
> 解析:需从稳定农民收入(保护价)、减少市场波动(目标价与市场价联动)、财政负担(补贴机制)等层面展开。
三、价格传导与产业链分析类
题型特点:考查价格变动在产业链中的传导路径及对上下游企业的影响。
解题思路:
1. 产业链层级分析:上游原材料价格变动→中游生产成本→下游终端价格(如铁矿石涨价→钢材涨价→汽车制造成本上升)。
2. 企业应对策略:
3. 政策缓冲机制:可通过储备调节(如猪肉储备投放)平抑价格波动。
例题参考:
>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路径?”
> 解析:需分析进口成本增加→石化产业链成本上升→交通运输、制造业等下游行业利润压缩→CPI与PPI联动效应。
四、通货膨胀与价格总水平类
题型特点:结合宏观经济背景,分析通胀成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解题思路:
1. 成因分类:
2. 影响分析:
3. 治理措施:
例题参考:
> “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提出抑制通胀的合理措施。”
> 解析:需综合货币紧缩(减少流动性)、财政补贴(保障低收入群体)、产能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等政策组合。
五、答题技巧与常见误区
1. 结构化框架:采用“主体分析法”(、企业、消费者)或“三要素法”(原因、影响、对策)组织答案。
2. 数据与案例支撑:引用典型数据(如CPI涨幅)或政策案例(如农产品目标价格试点)增强说服力。
3. 误区警示:
示例答题模板:
> “分析某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 1. 直接原因:供求失衡(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 2. 深层原因:成本推动(原材料、人工成本上升);
> 3. 外部因素:政策调整(如环保限产)、国际市场波动(如汇率变动);
> 4. 影响与建议:消费者负担加重→需加强市场监管,企业需优化供应链。
通过以上解析,可系统掌握价格现象类题型的核心逻辑与答题策略,结合真题演练(如网页11中的高考真题)进一步巩固应用能力。
推荐文章
什么是跨学科专业,它有什么特点
2025-02-22社会实践对专业选择的重要性
2024-11-15心理咨询的基本技巧是什么
2025-01-05调剂专业是否会影响未来发展
2024-11-09高考后如何进行专业咨询
2025-01-25如何提高高考英语词汇量
2024-10-25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调剂信息
2024-11-07公安大学法学毕业生进入国企比例高吗高考志愿填报建议参考
2025-03-18双一流院校的师资力量在高考志愿中如何体现优势
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