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构建了多维度、立体化的培养体系,结合理论与实践、校企协同、国际视野等多重优势,形成以下特色培养模式:

1. 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 基础与前沿并重:课程涵盖数学、物理、电子电路、信号处理、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同时设置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前沿课程,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先进技术。
  • 模块化选修:提供嵌入式系统、数字图像处理、通信原理等核心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等方向,培养跨界能力。
  • 实践导向课程:独立实验课程(如电路设计、数字系统实验)与项目化教学结合,强调动手能力,例如“嵌入式系统项目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完整的硬件开发流程。
  • 2. 校企协同的实践教育

  • 企业深度参与:与中兴通讯、中国电信、华为等30余家企业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展企业课程、顶岗实习(70学分)、综合工程设计等,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研发。
  • 工程教育体系:设置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工程教育课程,以项目驱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强化工程素养。
  • 竞赛与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赛事,并设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近40%的学生在竞赛或科研项目中获得成果。
  • 3. 国际化的创新平台

  • 国际合作办学: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实施“3+1+1”联合培养,学生可赴海外深造或参与国际科研项目,拓宽技术视野。
  • 科研平台支撑:依托上海市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学生可参与光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尖端研究。
  • 双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和产业导师,从大二开始参与科研项目,优秀学生可直升研究生或推荐至海外名校。
  • 4. 创新思维与综合素质培养

  • 跨学科项目训练:通过“数字视音频处理与多媒体传输”等跨学科项目,培养学生系统集成能力。例如,结合通信原理与计算机视觉开发智能监控系统。
  • 人文与管理能力:课程融入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内容,并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培养商业思维,毕业生中约10%选择自主创业。
  • 持续学习能力:强调终身学习理念,通过“信息论与编码”等课程培养技术迭代适应力,毕业生深造率近40%(含国内外顶尖高校)。
  • 5. 成果与就业前景

  • 就业竞争力:毕业生主要进入华为、中兴、中国电信等企业,或从事科研与教育,就业率超94%,薪资水平居行业前列。
  • 行业认可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全国排名前30),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品牌效应。
  • 综上,上海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课程-实践-平台-国际化”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塑造了兼具技术深度、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持续为信息产业输送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