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工程的融合属于高度交叉的领域,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在高考阶段,学生需打好以下学科基础:

一、核心学科基础

1. 数学

  • 重要性:数学是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算法设计、机器学习、数据建模等均依赖数学工具。
  • 高考关联科目:需重点学习数学,尤其是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分支的基础知识。部分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在招生时对数学单科成绩有较高要求。
  • 2. 物理

  • 重要性:物理为理解计算机硬件、网络通信、传感器技术等互联网工程内容提供基础,例如物联网设备的开发需掌握电路原理和电磁学知识。
  • 高考关联科目:全国多所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如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明确要求考生选考物理
  • 3. 化学

  • 重要性:在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交叉领域(如智能医疗设备、新能源材料开发)中,化学知识不可或缺。
  • 高考关联科目:约90%的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要求选考化学(如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等)。
  • 4. 信息技术

  • 重要性:编程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是互联网工程的核心内容,也是人工智能开发的必备技能。
  • 高考关联科目:部分省份(如浙江省)已将编程纳入高考范围,信息技术学科成为重要加分项。
  • 二、选科建议

  • 推荐组合
  • 物理+化学+数学:覆盖绝大多数高校人工智能及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选科要求。
  • 物理+信息技术:适合侧重互联网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 特殊要求
  • 部分高职院校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对选科无硬性要求,但本科及重点院校普遍要求物理和化学。
  • 部分高校的“人工智能+X”方向(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结合人工智能)可能对特定学科(如地理、生物)有额外要求。
  • 三、拓展能力培养

    1. 跨学科思维:通过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或竞赛(如机器人竞赛、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 编程实践:提前学习Python、C++等编程语言,掌握基础算法和数据处理技能。

    3. 英语能力: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技术文档多以英文为主,需具备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

    四、高校培养趋势

  • 课程设置:高校普遍采用“数学基础+计算机核心课程+行业应用”模式,例如电子科技大学开设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双学位课程,融合硬件设计、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内容。
  • 学科交叉:部分高校(如河南工业大学)通过校企合作,将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产业结合,要求学生具备复合知识结构。
  • 高考阶段需以数学、物理、化学为核心,辅以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建议优先选择物理和化学组合,并关注目标院校的具体选科要求(可通过各校招生官网查询)。进入大学后,需进一步强化编程、算法及跨学科应用能力,以适应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工程融合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