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按电子层数划分,共有7个周期:

  • 短周期:第1周期(2种元素)、第2周期(8种元素)、第3周期(8种元素);
  • 长周期:第4、5周期(各18种元素)、第6周期(32种元素);
  • 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目前发现26种元素,若填满为32种)。
  •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如第3周期中,钠(Na)为金属,硅(Si)为半导体,氯(Cl)为非金属)。

    2. 族的划分

    族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纵列,按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相似性分类:

  • 主族(IA至VIIA):如IA族(碱金属:Li、Na、K等)、VIIA族(卤素:F、Cl、Br等);
  • 副族(IB至VIIB):包括过渡金属(如Fe、Cu、Zn);
  • 第VIII族:铁、钴、镍等9种元素;
  • 0族:稀有气体(如He、Ne、Ar)。
  • 同一主族内,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金属性增强(如IA族中,K的金属性强于Na)。

    二、高考核心考点解析

    1. 元素周期律与递变规律

  • 同周期规律:原子半径减小,金属性减弱(如第3周期:Na→Cl);非金属性增强(如O的氧化性强于N)。
  • 同主族规律:原子半径增大,金属性增强(如IA族:LiCl>Br)。
  • 高考常见题型:判断元素性质强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酸/碱性强弱比较。

    2. 原子结构与化学键

  • 电子排布: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如O的族序数为VIA,最外层6电子)。
  • 化学键类型
  • 离子键(如NaCl)、共价键(如CO₂);
  • 金属键(如Fe晶体)。
  • 高频考点:判断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如NaOH含离子键和共价键)。

    3. 元素推断与“位-构-性”关系

  • 推断依据
  • 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 性质递变规律(如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 典型例题:已知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递增,若X与Z同主族,Y为金属且半径最大,则X为H,Y为Na,Z为K。

    4. 易错点与难点突破

  • 误区
  • 最高正价不一定等于族序数(如O无最高正价);
  • 非金属性≠单质活泼性(如O的非金属性强于Cl,但Cl₂的氧化性强于O₂)。
  • 难点
  • 镧系收缩效应(导致镧系元素性质相似,难以分离);
  • 过渡金属的变价(如Fe²⁺/Fe³⁺)。
  • 三、高考备考建议

    1. 基础巩固:熟记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主族与周期位置,背诵化合价口诀(如“一价氢氯钾钠银”)。

    2. 模块训练:分题型突破(如工业流程题、实验题),集中刷20道同类题总结规律。

    3. 错题整理:记录高频易错点(如化学方程式漏写沉淀符号、电子转移方向错误)。

    4. 答题技巧

  • 选择题优先解决有机/结构题;
  • 大题注意题干隐含信息(如流程题中的副产物)。
  • 引用来源

  • 周期与族定义:
  • 高考考点解析:
  • 易错点与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