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测录取制度更看重备审资料和面试的原因可以从台湾教育改革的背景、招生制度的演变以及教育理念的调整等多方面分析。以下是具体原因及背景解析:

1. 多元入学制度的推动

台湾自2002年废除“一考定终身”的联考制度后,逐步推行多元入学方案,旨在通过多维度评价学生能力,减轻单一考试压力。这一制度下,学测成绩仅是申请大学的门槛之一,而备审资料(如学习历程、社会实践、竞赛成果)和面试则成为区分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例如,特殊选材计划中,学生需提交竞赛获奖、职业证照等材料,并通过面试展示个人潜力。

2. 弥补学测成绩的局限性

学测主要考察高一至高二的基础学科知识,且成绩分级较粗(15级分制),导致高分同分人数众多,难以筛选出差异化的学生。大学通过备审资料和面试,进一步评估学生的学科专长、实践能力、个人特质等,例如艺术类考生需提交作品集,理工科学生需展示科研经历。

3. 新课纲对“学习历程”的重视

台湾2018年实施的“新课纲”强调“适性扬才”,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选修多样化课程,并通过“学习历程档案”记录学习成果。大学在招生时需参考这些材料,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专业所需的潜力和兴趣。这一制度也面临挑战,如高中选修资源不均、资料真实性存疑等问题,部分大学通过面试进一步验证学生的实际能力。

4. 平衡教育资源差异

备审资料和面试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例如,偏远地区学生可通过社会实践或特殊才能(如体育、艺术)获得认可,而非仅依赖学科成绩。但这也引发争议,部分家长担忧富裕家庭可能通过资源投入“美化”备审资料,导致不公平。

5. 减少考试压力与促进全面发展

台湾教育界长期批评学测和指考导致学生高三学习中断,过度应试。通过增加备审资料和面试的比重,大学希望引导学生重视长期学习积累,而非短期冲刺。例如,面试中常涉及学生的成长经历、挫折应对等,以评估其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

6. 高校自主选拔的需求

各大学可根据专业需求自主设定招生标准。例如,理工科可能更看重学科竞赛或科研项目,人文社科则注重社会实践和批判性思维,面试成为灵活考察这些特质的重要环节。艺术、体育类专业通过面试或术科考试直接评估专业能力。

台湾学测录取制度对备审资料和面试的重视,反映了从“分数导向”向“能力导向”的转型,旨在培养更具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一制度仍需解决公平性、可信度及执行效率等问题。对于考生而言,需提前规划学习历程,积累多元化经历,并在面试中展现真实自我与专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