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汉语词汇演变的主要类型

古汉语词汇的演变主要体现在词义和用法上,常见的类型包括以下六种:

1. 词义扩大:古义范围小于今义。

  • 例:“中国”古指中原地区,今指整个中国;“谷”古指粮食总称,今指谷物。
  • 2. 词义缩小:古义范围大于今义。

  • 例:“丈夫”古泛指男子,今仅指配偶中的男性。
  • 3. 词义转移:词义从甲事物转向乙事物。

  • 例:“脚”古指“小腿”,今指足部;“行李”古指“使者”,今指行装。
  • 4. 词义弱化/强化:语义强度变化。

  • 例:“羞”古指“耻辱”(强),今指“难为情”(弱);“恨”古指“遗憾”(弱),今指“怨恨”(强)。
  • 5. 感彩变化:褒贬义转换。

  • 例:“逢迎”古为中性词“迎接”,今为贬义词“讨好”。
  • 6. 同形异义:书写相同但意义完全无关。

  • 例:“被”古有“遭受”(如“被创”)和“被子”两义,今多保留后者。
  • 二、高考文言文实词解析要点

    高考文言文实词考察重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及词类活用,以下为高频实词解析:

    1.

  • 古义:①喜爱;②吝惜(如“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③隐蔽(通“薆”)。
  • 高考链接:2019年全国卷Ⅰ“爱而好书”中“爱”指“宠爱”。
  • 2.

  • 古义:①安稳;②疑问词“怎么”(如“君安与项伯有故?”);③安置。
  • 高考链接:2017年天津卷“安”表疑问。
  • 3.

  • 古义:①被子;②遭受(如“被八创”);③通“披”。
  • 高考链接:2018年全国卷Ⅰ“被创”指“遭受”。
  • 4.

  • 古义:①重病;②缺点(如“吾之病也”);③担忧(如“君子病无能焉”)。
  • 高考链接:2019年全国卷Ⅱ“尽皆疾病”中“病”指疾病。
  • 5.

  • 古义:①兵器;②军队(如“项羽兵四十万”);③战争。
  • 高考链接:2019年全国卷Ⅲ“乃挟兵结客”中“兵”指兵器。
  • 三、高考高频考点与备考建议

    1. 重点掌握古今异义

  • 如“地方”(古指“土地方圆”,今指区域)、“东面”(古指“面朝东”,今指方位)等。
  • 2. 关注一词多义现象

  • 如“本”既可指草木的根(“固其根本”),也可表“推究”(“抑本其成败之迹”)。
  • 3. 结合语境分析词类活用

  • 例如名词作动词(如“衣冠禽兽”中的“衣冠”)、形容词作动词(如“老吾老”中的第一个“老”)。
  • 4. 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 如“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判断句常用“者……也”结构(如“李广者,陇西人也”)。
  • 四、词汇演变对高考的启示

    1. 历时更替的复杂性

  • 如“愚”与“痴”的竞争:中古时期“痴”逐渐替代“愚”,但旧词并未完全消失,需结合具体文献分析。
  • 2. 共时分布与方言影响

  • 如“店铺”义词的演变(“肆→店→铺”),现代方言中呈现“南店北铺”格局,提示考生注意地域差异。
  • 五、备考策略

    1. 系统梳理高频实词

  • 建议整理120个核心实词(如爱、安、被、兵等),结合例句和成语记忆。
  • 2. 强化真题训练

  • 分析历年真题(如2019年全国卷Ⅰ“爱而好书”),总结命题规律。
  • 3. 积累文化常识

  • 如官职变动词汇(“迁”“谪”“擢”等)和礼仪用语(“稽首”“再拜”)。
  • 通过以上方法,考生可深入理解古汉语词汇演变规律,精准应对高考文言文实词考点。